1《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kt食品级二氧化碳节能减排技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公示1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单位将对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预测和评价,对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提出明确的结论。现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的规定,公示《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kt食品级二氧化碳节能减排技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假如该项目建设影响到您的生活环境,或者您对该项目建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您拨打以下电话向我们反映。(1)建设单位和联系方式项目建设单位: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联系人:叶文兰联系电话:13055637089(2)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联系人:曾群智,联系电话:0595-22473927,传真:0595-22594285。(3)征求公众建议和意见的主要事项您认为项目建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有哪些有利或不利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不利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应该注意哪些环境问题及采取哪些环境保护措施;您对该项目建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4)意见发表方式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信函、电话、传真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本次征求意见公示时间从2008年6月19日至6月29日(含周末时间)。2项目概况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汇”)前身是福建永春化肥厂,于2006年2改制而成,厂区位于永春县石鼓镇社山社区76号。福建永春化肥厂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的十三套小氮肥厂之一。四十多年来,企业首先开发成功石灰碳化煤球技术,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还开发应用了锅炉全烧白煤及炉渣制作水泥等技术。为我国小氮肥的发展作出贡献,是福建省小化肥的骨干企业,历年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4.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能力。本项目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由1958年建成初期的2000吨/年合成氨生产能力发展到目前的4.5万吨/年合成氨生产能力。目前因优化产品结构,造成脱碳工段产生大量富余含CO2的低闪气,为回收综合利用富余的CO2,企业提出建设“年产20kt食品级二氧化碳节能减排技改工程”。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委托我所对该技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对企业合成氨生产已形成的规模和工艺进行回顾性评价。公司位于福建省永春县石鼓镇社山社区桃溪畔。目前公司员工283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6名,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32500m2,投资总额1亿人民币,注册资本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目前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企业自成立以来,几次技改扩建或规模变更的环评执行情况见表2。表2企业发展规模及环评文件编写审批情况时间发展规模环评文件编写情况审批情况备注1958年建厂,2000吨/年合成氨无无/1990年1.5万吨/年扩至2.5万吨/年合成氨技改编写报告表审批通过/1992年碳铵改产6万吨/年尿素工程编写报告书审批通过完成尿改前期准备,规模扩至4万吨/年合成氨。后因化肥结构调整,尿改工程未能实施2001年1万吨/年液氨脱碳技改编写报告表审批通过/现状4.5万吨/年合成氨、NHD脱碳3万吨/年///2008年回收CO2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委托泉州市环科所编制报告书/正在编制本次技改项目新增总投资1246.2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46.2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资金全部为企业自有资金。3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根据福建海汇化工有限公司回收CO2供应情况,利用企业原来合成氨的脱碳工段大量的低闪气(含CO2≥98%),生产高纯食品级二氧化碳。本项目生产规模为20kt/a食品级二氧化碳。即生产高纯食品级二氧化碳60.6t/d或2.53t/h。技改项目项目组成与目前工程依托关系见表3。表3建设项目组成表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评价内容主体工程设备及构筑物本工程新增主要设备为CO2压缩机一台,50万大卡/h冰机一台,再生风机及罗茨风机一台,100m3CO2储罐二台以及20m3/hCO2充装泵一台;新建构筑物为压缩机厂房162m2(18×9)一层。原来的主要生产设备没有变化,只是分析新增设备和构筑物变化情况,并明确平面布置的变化情况。供热系统依托原来供热系统。通过蒸汽平衡论证技改后利用现有蒸汽可行性。供电系统依托现在变电所。简单描述给、排水系统依托现在给、排水系统。简单描述公用工程其它公用工程依托原有系统。简单描述储运工程原、辅材料、成品储存及运输新增100m3CO2储罐二台。原料(气态CO2)由现脱碳工段通过管道输送提供,成品(液态CO2)先储存于储罐,后通过低温槽车运出。简单描述环保工程依托原有系统。对处理设施的规模、处理工艺、达标可行性等进行论证。办公室及生活设施依托原有系统简单描述3工程环境影响评估3.1水环境(1)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保护目标为项目附近桃溪及高垄溪。(2)水环境质量现状从本次监测的水质项目pH、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指标分析可知,项目附近4桃溪水质现状较好,各监测点水质可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高垄溪除氨氮超标外,其余水质均可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氨氮超标主要原因是其上游有较多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直接排入高垄溪所致。(3)水环境影响预测结论技改后正常排放时,排污口下游水域高锰酸盐指数预测值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在排污口下游10m×10m范围水域内氨氮浓度预测值将超过1.0mg/L,其余水域水质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4)报告书采取的环保措施现状措施:企业目前采用废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①原料气气柜溢流出的水封水,直接通过厂内水沟流回厂区北面的大沉淀池回用。②碳化喷射清洗塔的稀氨水、精炼再生气喷射塔稀氨水、碳化工段吸收弛放气后净氨塔的稀氨水,全部综合利用通过管道送至脱硫工段作为脱硫剂使用。③碳化煤球工段洗气塔废水、造气废水和脱硫工段生产废水全部汇集进入了造气废水处理回收闭路循环系统。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用污水泵打至凉水塔,经曝气冷却,流入清水池的水一部分再用循环泵送至造气工段循环使用,一部分经2#排放口向南外排至桃溪。其他工段废水主要是大量的冷却水,这些冷却水均通过厂内水沟、管网进入冷却水处理回用闭路循环系统。经冷却水处理回用闭路循环系统处理降温后,一部分水通过水沟流回厂区北面的大沉淀池再回用,一部分经1#排放口向东外排至高垄溪。④生活污水经“三化厕”处理后从3#排放口向北外排至高垄溪。存在问题:①现有环保措施对工艺废水中NH3-N、SS、CODCr的处理效果不明显,不能使这些污染物指标稳定达标排放。②目前企业有三个排污口,不规范。拟增加采取措施:①对现有工艺废水治理措施进行改进,增加加药步骤、澄清器、A2/O处理工艺5及对曝气塔生物滤池进行维修保养,并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②对原来碳化煤球工段洗气塔生产用水和造气工段生产补充用水采用冷却水处理回用闭路循环系统的循环冷却水。③本次技改项目依托原来水处理系统。所有生产用水全部使用循环冷却水,排水进入冷却水循环系统。④技改后,全厂对废水排放管网进行归并整治。工艺废水处理达到《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表1小型碳氨一级标准后,同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及部分确需排放的循环冷却水共同从一个排放口排入桃溪。3.2大气环境(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为厂区周边的社山社区等村落。(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①通过在附近石鼓村、桃场村、永春县一中以及企业内部生活区设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进行现状监测,可知评价区域PM10、SO2、NO2等常规监测指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二级标准。从这点看,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较好。②在企业厂界(北侧、西北侧、东南侧、东侧)及企业内部生活区设点对环境空气中氨进行现状监测,从监测结果看,所有侧点监测值均可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二级标准(氨≤2.0mg/m3)。从监测结果还可看出,企业厂界北侧和东侧侧点监测值能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2mg/m3),厂界西北侧、东南侧及企业内部生活区侧点监测值无法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表1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2mg/m3),其评价指数分别为1.065、1.24和1.365。(3)环境空气影响预测结论①本技改项目无新增大气污染排放源。对于企业已建合成氨工程,大气污染叠加背景的大气状况都体现在大气现状里。事故性排放预测结果表明,造气吹风气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即发生非正常排放,将会导致附近环境空气的PM10超过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类标准。项目应杜绝非正常排放。②通过本次技改,将对原来煤球制造工段的煤粉输送带进行改造,选用密闭的输送管道,建设炉渣棚,做好厂区绿化,这将大大降低粉尘的无组织排放。6(4)报告书采取的环保措施现状措施:①合成弛放气不直接排放,由管道送至碳化工段经弛放气回收塔吸氨后先存于1000m3小气柜,后送至造气工段的余热回收锅炉燃烧回收热量后,与造气吹风气一道经高压静电除尘后通过30米烟囱排放;脱碳工段产生的低闪气(CO2含量98%)不排放,而是由管道送至碳化煤球工段,为生球碳化提供CO2。②造气吹风气全部先经过旋风除尘器和沉降除尘器除尘后,与来自1000m3小气柜的合成弛放气一道进入余热回收燃烧炉,再经过沉降除尘器除尘后,进入余热回收锅炉回收热量,烟气最后经过2台高压静电除尘器除尘后30m高烟囱排放。存在问题:原来煤球制造工段、碳化煤球工段及造气工段中对原料煤破碎、煤粉输送、煤球输送均采用敞开式,扬尘大,粉尘无组织排放较严重。拟增加采取措施:结合本次技改对厂内原来煤球制造工段、碳化煤球工段及造气工段中煤粉输送、煤球输送采用密闭的输送管道,对原料煤破碎等产粉尘岗位进行封闭集尘,减少粉尘无组织排放。3.3声环境(1)声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的声环境保护目标是项目周边居民点。(2)声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厂界四周现状主要为农田、居民区及道路。厂区内原料车间、造气车间、精炼合成压缩厂房噪声源强较大,为影响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之一,同时还有道路交通噪声也是影响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从厂界附近监测结果看,13个侧点的实际噪声平均值为昼间56.2dB,夜间53.1dB,附近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基本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GB3095-1993)2类标准,但夜间不能达标,超过了标准值3.1dB。由于企业是24小时生产,工业噪声是使附近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的主要根源。(3)声环境影响结论项目技改后,整个企业产生高噪声的主要设备变化不大。在对各高噪声源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如对生产设备采取必要的避震,空气动力性噪声设备进行消声,车间厂房加强隔音效果后,厂界噪声能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7Ⅱ类标准限值。(4)报告书采取的环保措施现状措施:技改前企业工业噪声源主要为造气空气鼓风机、破碎机、冰机、原料气压缩机、合成循环压缩机、水泵等设备噪声及气提再生气放空噪声,噪声值在80~95dB(A),工程采用鼓风机进气口加装消声器,产噪设备大部分布置在厂房内,气提再生气放空在厂房外,项目方已对该部分设置了DN350消声器。存在问题:①厂内部分高噪声的机器设备如各种泵机设置在室外,并且未对设备采取降噪措施;②产噪设备虽大部分布置在厂房内,但房间的隔声措施不到位,如厂区东南部的精炼合成压缩厂房二楼虽集中放置了3台4M20-75/320压缩机,2台1.8m3/min循环机,1台1.4m3/min循环机和2台9-13-27m3/h铜液泵等高噪声设备,但厂房隔声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