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三次革命发布时间:2002-8-3来源: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是出现百货商店这一崭新的商业业态。19世纪中叶零售商业的主要商业组织形式是杂货商店。欧洲产业革命后,它不仅带来了机器文明,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活动也极大地繁荣起来。形形色色的商店相继出现,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店堂,零售由店铺形态进入了商场形态。商场的营业面积大于店铺,交易条件也大为改善,场内雇用人数较多,已不是夫妻店型的家庭企业,而成为社会经济组织。营业场所整洁,灯光明亮,消费者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购物。商人利用店面、橱窗、招牌、货架等陈列商品、诱导顾客购买。百货商店正是商场形式的典型代表,它的经营方式是对传统的一次突破,摆脱了当时杂货店的小生产经营方式,在商店内部分成商品部,实行专业化经营,以花色品种全、质量好吸引顾客,使顾客一次买全。19世纪后期,这种零售形式由欧洲传入美国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改革了传统的经营陋习,实行“言无二价,明码交易”的经营方针,适应了顾客对价格的购买心理需求,从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当时百货商店这种先进的经营方式都是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这个中心而设计的。零售商业第二次革命的一个标志是连锁商店的出现。百货商店这个商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革命后,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产物,而连锁店这个商业组织形式的出现,则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走向集中与垄断的需要而产生的集团性商业企业。连锁商店的发源地在美国,发展最迅速也首推美国。连锁商店比独家商店更能显示其集团性的商业企业的优势:经营成本低廉,更具有竞争性;连锁周密,易于沟通信息,营业周转迅速;连锁商店又兼有小规模经营接近消费者的长处。它有分散在四处的商店铺面,这一长处易于反馈经营信息,便于扩大推销,提高市场占有率。正因为连锁商店具有这些优势,因而它在美国、西欧比较流行,规模日益集中,而且有走向全球化的倾向。超级市场的出现,是零售业态的第三次重大变革。超级市场是30年代后的产物。超级市场这一商业业态也是产生于美国。它是为了适应大量生产、需要推销大量产品的形势,出现的一种零售变革。它兼蓄了前二次零售商业变革的优势,即百货商店规模大、品种多的优势和连锁商店毛利低、周转快的长处,再加上自已的创新,采取开架顾客自选,商品一次结算的售货方式,是最适合现代化大生产的零售店,深受消费者欢迎。零售是一种交易形式,可定义为将商品或劳务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也是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商品的一种商业活动环境,使消费者从零售商店里获得消费品及其与消费品有关的无形服务的满足,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最后阶段。作为零售业,其职责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价格,用恰当的形式向需求者提供恰当的商品。需要指出,传统的零售业是:(1)直接将商品售给消费者,不包含各类批发商和进出口商;(2)出售的是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3)出售的是有价商品而非无偿服务;(4)属于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这些概念是明确的,不能混淆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需求日益广泛,产品的涉及面日益复杂,商业经营手法日益灵活,从而使得零售业在主流方面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非主流方面却有很大的发展。因此,零售业也从传统的定义中开始面临一个似乎矛盾又相互补充的转化,即一方面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集流通与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零售与批发、有形商品与无偿服务为一体,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的需要。零售业态的发展条件和动力发布时间:2002-8-3来源:《超级市场新概念》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存在着一个条件和两个动力。所谓一个条件是指外部环境条件,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环境,即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大政方针;(2)法律环境,即国家所规定的法律、法规;(3)文化环境,即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4)经济环境,它包括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微观的个人收入状况;(5)技术环境,它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应用普及程度;(6)人口环境,它包括人口的分布、性别比例以及年龄构成比例等;(7)家庭环境,它是指家庭的构成状态以及家庭的生命周期。以上七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它们制约并影响着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例如,如果没有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那么各种连锁形式的零售业态很难有大的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来提供丰富的产品,那么一价商店和超级市场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人口的分布影响着零售网点的设置,人口的构成比例影响着零售商店内商品的结构和比例;人们的收入制约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从而对购物环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总而言之,外部环境条件是研究零售业态的基础,它的发展影响并制约着零售业态的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有两个动力源,它们是企业动力和消费者动力。所谓企业动力是指,企业在零售业态改变的情况下会使得经营成本降低或销售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利润的增加,此时,企业就会积极地推动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所谓消费者动力是指,当新的零售业态可以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省钱、省时、省力,从而降低了其购买的成本(广义的成本),使其购买的满意程度增加,那么消费者就会积极地支持这种零售业态,形成需求拉动力,从而使其迅速发展。这两种动力之间的“巧妙结合”,就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零售业态发生变化。例如,在19世纪末,美国人Woolworth创立了一价商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整个社会的商品供给十分丰富,而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廉价商品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使得一价商店在20世纪初迅速得以普及。我们判断一种零售业态能否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能否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销售同时又能获得合理利润。前者是社会效益的标准,任何一种业态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后者是企业效益的评价,没有自身效益,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更无发展的条件。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02-8-3来源:《超级市场新概念》第一,是零售业态梯次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差异很大的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东、中、西部商业发达程度的差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各个经济带,如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等,商业业态发展模式也各具自身特点。一类城市:如北京、上海,既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且流动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呈多样化。其零售业态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要建立全国乃至闻名世界的商业区,拥有大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群体,顾客来源于全国,乃至世界。二是要发展区域性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以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为主体,配有若干专业商店和餐饮业及其它服务设施,这类中心的辐射半径为5~10公里,人口10~20万,三是大力推进社区型商业区,主要由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一般辐射半径2~3公里,服务人口为3~8万人)、杂品店、饮食服务及其它商店构成。四是鼓励发展分布在居民区的便利店、副食品店或一些家庭小型零售网点,其特点是方便居民购物,营业时间较长。二类城市:即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其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一般人口在200~600万之间,其零售商业业态一是完善有中心商业区,主要面向本市和区域性顾客群,比如本省区的消费群体,除大型百货店外,在商业区中设有各类专业店和特色店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其它层次与一类城市的后两种结构相当。三类城市:主要指中等城市,受其经济发展制约,其商业辐射能力较前两类城市弱,商业业态主要以满足本地消费者为主,除应建立几个大型的商业设施外,主要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在这类城市中,商业的“零散度”应较前两类城市高。四类城市:主要指小城镇和县级市或一些较大的镇,人口多在几万至10万人以内,且消费水平大多较前三类城市低。在这类城市中,目前有些也建有大中型商业设施,但效果不好,应发展适合当地居民需要、功能齐全的日用超市、便利店等各类小型商业网点。中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1998年国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但目前农村销售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0%左右。相比之下,农村市场开拓的余地还很大,另外,城乡市场有很强的继起性和互补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市场发展后劲,因此,零售业在继续发展城市市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培育和开拓这一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落后地区的零售业态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业态发展的方向应是: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连锁便利店、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零售业态除了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一个梯次化发展的态势外,在时间序列上也会有一个梯次化发展,由于现代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只有5~10年时间,那么,可以预计,各种零售业态在大、中、小城市,沿海、内陆、西部地区,发达、欠发达和贫因地区都会有5~10年的滞后期,在大城市处于衰落的某种业态,在中小城市可能还处于创新和发展期。因此,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能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二,是零售业态多元化趋势。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即无论商店的面积有多大,无论在什么地理位置,它都是经营百货,而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原来意义上的百货店逐渐“引退”,新型的百货店开始出现,而且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第三,是零售业态的均衡化趋势。在以前,百货店独霸了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现在,百货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它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而其它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并且地位在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零售业态中的“超级大国”将不再存在,购买力将出现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将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均衡。第四,是零售业态组合化的趋势。我国以前的零售店总是“孤军奋战”,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商业中心以外,很少能够形成“集合商圈”(即多个零售店的商圈互相重叠,发挥集团优势)。现在,多种零售业态出现了相互组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因为不同的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2”的目的。第五,是零售业态融合化的趋势。即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不再一种零售业态上,而是根据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的需要,将多种零售业态集中于企业一身。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内涵型融合;二是外延型融合。内涵型融合是指当某个零售店面积足够大时,它把多种零售业态集中在一个店内,使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增加企业效益。例如现在,在大型商场中开超市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而且精品店、专卖店也都走进了大型商场。外延型融合是指企业对外进行资本扩张,在其它地方开设不同于自身业态的新店,从而分散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发展。外延型融合的表现形式很多,即可以企业自己投资,可以与其它企业合资。外延型融合有利于整个行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本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是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五个趋势,清楚地把握零售业态的概念并认清其发展的趋势,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当然,就目前整体环境而言,零售业的发展需要流通秩序的规范化。竞争是实现区域间商品流道的基本途径,是我国区际商品流通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