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层面的产学研研究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知识层面的产学研研究综述0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创造的知识转移到企业并进行再创新,实现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和共享,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高组织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知识成为企业最具战略性的重要资源之一。关于知识的作用、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以及竞争力的研究不断涌现。与智力、知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关于产学研的研究,不少学者已经对产学研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意义、类型和模式、动力机制等进行研究。1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纠纷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率。为此,宋勤健(2008)提出,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是保持产学研长期、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产权的合理分享则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维系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按照产学研合作方式的不同,他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技术转让型、合作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并根据这三种合作方式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第一、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分享由于专利技术受其技术水平、技术成熟度、研究投入、市场前景等多因素的影响,在签订合同时,很难对技术转让后带来的效益进行准确的测算。因此对于风险较小,技术比较成熟的攻关项目以及市场前景明确的高技术项目,可以采用总额支付的方式。在其他情况下,为了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采用“入门费”加提成的方式较为合理。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和销售情况,动态适应知识产权收益的变化。第二、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分享基于对共有专利权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的分析,宋勤健认为应尽量避免专利权的共有。在合作创新中可通过合同约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由参与共同研究的一方当事人所享有,并由该方当事人给予其他共同研究方合理的经济补偿;如在产学研合作中产生多个专利.则可以约定平分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单独拥有专利权。也可按知识产权产生阶段进行分配,如将合作创新前期产生的偏重于基础应用研究的专利由学研方拥有,将后期产生的偏重于开发研究的专利由企业方拥有。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风险应该由合作各方共同承担,而收益分配宜采用入门费加提成的方式。第三、共建实体中的知识产权分享由于共建实体产权比较明晰,产学研合作中新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也比较明确,一般由此实体拥有。共建实体中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主要可采用按各方的投入比例或按股份比例进行分配。为了使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更有效地得以实施和转化。减少合作各方的产权纠纷,共建实体将是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2知识管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与知识管理的目标相同。产学研合作与知识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组织创新绩效,提高组织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活动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知识管理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产学研合作就是知识创造和转移的过程,因此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于旭、张少杰和刘赛(2010)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再认识,认为知识管理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阶段,提出各阶段知识管理的内容,如图1所示。最后结合产学研合作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管理策略,例如,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缩短产学研主体间的知识差距;增强政府调控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利益机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努力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实现粘滞知识的顺利转移;建设技术平台,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交流、共享和转移等。3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是知识社会化和经济化的重要环节。产学研中知识能否顺利在系统中进行有效转移,成为合作能否成功和高效的重要因素。王毅和吴贵生(2001)、王娟茹和潘杰义(2003)、董尹和金龙(2009)等对产学研合作中有关的知识类别、知识的扩散以及粘滞知识的转移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只着眼于知识本身编码的特点来探讨产学研当中知识转移与扩散的机制,没有涉及到知识的产生者、接受者以及知识转移和扩散渠道等环节方面的问题。向大顺、王虎(2009)从信息论的角度来探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在上述环节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有效方法。曾德明、何银芳、彭盾(2009)基于复杂系统中的超循环理论探讨了产学研中知识转移的超循环系统,并从产学研中转移的超循环因子、超循环主体、超循环系统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深入分析知识转移的障碍。第一、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要素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必须有信息源、信息编码、信道、信息解码、信息接受等环节和要素。同样,在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知识接受者、转移渠道、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解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要素和环节,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在其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源与知识编码者,企业是知识的接受与解码者,而政府则通过职能介入来保障知识转移渠道的通畅。第二、知识转移关键环节及问题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转移到产业,由于各个要素不同的特点和各个环节的运作特点,知识的转移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使得两者很难匹配,两者在信息沟通上的不顺畅也使得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知识滞后;其次是知识的编码形式会影响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和粘滞知识使得双方合作的难度加大,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从另一个角度制约了知识的转移;最终影响知识转移的是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等问题决定知识转移渠道的畅通与否,也决定知识是否能实现最终价值。第三、推进产学研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方法根据产学研知识转移过程中各个要素和环节的特点,要使得产学研知识转移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强渠道建设和维护—即政府在宏观上调控和指导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成立产业基金和科研基金来促进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信息交互平台;其次,大学应顺应知识时代潮流,做出变革,在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在知识内容和编码上契合产业需求;再次,企业在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下积极主动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缩小两者在文化、价值上的差距,积极积累企业知识,形成产业文化,真正形成产业研合作的动态积极的机制。4知识联盟王玉梅(2009)认为知识在产学研等领域进行有效配置的组织方式便是“产学研知识联盟”。产学研知识联盟作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核心内容,是指以适应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为促进知识的交流、结合和共享,使“知识”(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能够尽量的经济化,联盟各方依据各自占有的知识资源,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知识共同体”。通过对当前关于产学研知识联盟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的分析,王玉梅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简称SD)的理论对产学研知识联盟过程知识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因和模式进行多视角、互动的研究,给出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SD模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学研知识联盟评价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运用SD分析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理论基础,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SD分析过程,应用SD研究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首先应分析知识联盟中的各要素,包括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其次分析各要素在知识联盟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建立知识联盟的SD模型;最后给出知识联盟运行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行模式。从知识产品生产子系统、社会支撑子系统、知识资源子系统三个维度对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发展进行多视角、互动的研究。[1]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6):114—120.[2]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4):74—76.[3]向大顺,王虎.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1).[3]董尹,金龙.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情报探索,2009,(12).[3]王王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情报杂志,2009,(9).[3][3][3]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