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朝鲜人在吉林地区的生活状况及反日活动廉松心[摘要]自20世纪初,朝鲜人因各种原因移居吉林地区,大部分因生计被迫移民,还有一些为政治、经济目的移民的人。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近代吉林地区是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中心,各种派别的独立运动团体活跃于此地。自移民吉林初期开始,朝鲜人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特别是反日爱国人士纷纷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通过考察近代朝鲜人在吉林地区的人口、生产、教育及其反日活动,揭示吉林地区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关键词]近代吉林地区朝鲜人人口生产教育反日活动[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1B136),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朝鲜移民社会研究(1860—193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廉松心(1964—),女,朝鲜族,吉林省长白县人,北华大学东亚中心教授,硕士导师。苏营(1989—),女,汉族,吉林省四平人,北华大学东亚中心2012届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世纪初,朝鲜人因各种原因移居吉林地区,大部分因生计被迫移民,还有一些为政治、经济目的移民的人。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明显增加。近代吉林地区是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中心,各种派别的独立运动团体活跃于此地。自移民吉林初期开始,朝鲜人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特别是反日爱国人士纷纷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下面从吉林地区朝鲜人分布、生产、教育、反日活动等四个方面,概述近代朝鲜人在中国吉林地区的生活及反日活动状况,揭示吉林地区在近代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一、近代吉林地区朝鲜人人口及其分布朝鲜人大量移居吉林地区是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以后。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人士和因日本的殖民统治而破产的朝鲜农民纷纷渡过鸭绿江、图们江移居中国境内,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吉林地区。尤其是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以后,为进行反日独立运动移居吉林地区的朝鲜人数激增。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以后,更多的朝鲜人被日本帝国主义“集团移民”到吉林地区。移居到吉林地区的朝鲜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吉林铁路线东侧和长春——图们、吉林——哈尔滨等铁路沿线地区。据记载,19世纪80年代末,咸镜南道人以挖人参为目的进入桦甸县,为朝鲜人移居吉林地区的嚆矢。1912年以后,一些朝鲜人为试种水稻从延边地区移居吉林地区,其人数逐渐增加。1920年,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发生旱灾,很多朝鲜人迁居到吉林地区,朝鲜人数急剧增加,达到25,000人。①另据记载,①1922年吉林日本帝国总领事馆管辖内朝鲜人数为①朝鲜总督府内务局社会课编:《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1927年,第7—8页。215,000名左右,其中住在市区的只有30户,121人,其余分散在周围110个村落。伪满洲国时期吉林地区朝鲜人数明显增加。据《满洲农民移民方针》②及《在满朝鲜人概况》③记载,1930年12月统计:永吉县1,935,桦甸县3,169,磐石县2,411,蛟河县4,332,敦化县2,429,舒兰县627,靖宇县1,187,双阳县642。共计16,732人。而到1934年6月统计:永吉县9,291,桦甸县2,931,磐石县1,926,蛟河县5,757,敦化县3,333,舒兰县438,靖宇县297,双阳县208。共计2,4181人。可以推测,永吉县、蛟河县、敦化县朝鲜人人数的增加,是因为那里适合开发水田的土地多。而靖宇县朝鲜人人口明显减少,是因为很多人离开山区,迁居到适合开发水田的平原地区。“九•一八”事变之后吉林市区朝鲜人人数有明显的变化。据统计,④1931年706,1932年3,671人,1933年2,898人,1934年3,644人,1935年2,153人,1936年2,152人,1937年2,330人,1938年3,639人,1939年4,608人,1940年5,215人,1941年12,115人,1942年14,243人。可见,从1931年的706名突然增加到1932年的3671名,这是因为很多农村朝鲜人避难到设有日本领馆的城区;而进入40年代后增加速度更快,由1940年的5,215增加到1942年的14,243名,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朝鲜人出于各种目的与日伪政府妥协的结果,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集团移民”政策的结果。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来由于政治、经济上的目的移居到吉林地区的朝鲜人回到朝鲜半岛。而因生计所迫移居的朝鲜人则仍然留在吉林地区生活,成为中国朝鲜族。二、吉林地区朝鲜人的生产活动“九·一八”事变前吉林地区朝鲜人大部分从事农业,主要开垦荒地,种植水田,只有少数从事工商业者。而到伪满洲国以后,从事工商业者人数逐渐增加,还出现了公务员、公司职员。下面主要考察朝鲜人水稻生产及就业状况。1.水田开发与水稻生产朝鲜人移居吉林地区,带来了水田开发与水稻种植技术。当时满、汉民族多以旱田为主,不习水田,是朝鲜人先在吉林地区的山沟里,开垦荒地,试种水稻成功,之后逐渐扩散,终成今日的阡陌连片。在吉林地区各县开垦水田的时间虽有先后,但相距不远。据记载,在桦甸县,在1910年之前就有朝鲜人开垦水田。在永吉县,1905年前后,朝鲜农民在鳌龙河、五里河、牤牛河、团山子一带垦植水田300余晌。而到1910年以后,在江密峰、太平乡、杨家乡、大岗乡,都有朝鲜农民种植水田。在蛟河县,1916年,朝鲜农民在山沟里试种水稻,以后逐年扩种,到1928年共开发水田1,584晌。在磐石县,开发水田始于1917年,到1928年水田面积达到2,200余晌。在舒兰县,开发水田始于1920年,到1929年水田面积①在外朝鲜人事情研究会:《南满及东蒙朝鲜人事情》上,1922年,第128—129页。②日本:《满洲农民移民方针》,1930年,第301—307页。③朝鲜总督府:《满洲朝鲜人概况》,1934年,第47页。④吉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吉林市朝鲜族志》,1999年,第13—14页。3达1,417晌地。①吉林市郊的水田开发比周围县晚一些,到1925以后,才有朝鲜人开发水田。②解放前吉林地区到处有适合开发水田的荒地。当时朝鲜人入中国国籍的人数很少,即使是入中国国籍的朝鲜人所得到的土地面积有限,所以大部分朝鲜人租中国地主的荒地开发水田。以1922年为例,除了蛟河县和敦化县有朝鲜人自己购买的土地之外,其他地方均租种中国地主的荒地。③大多数朝鲜人因缺乏农资,无力投资水利灌溉设施,改善农耕法。据统计,1926年,在吉林地区朝鲜人中,种植100晌以上水田者有19户。其中,100—200晌者13户,200—300晌者4户,300—400晌者2户。④直到1926年为止,吉林地区朝鲜人开垦的水田有5千町步(1町步=14.85市亩=0.99公顷),每年收获量为10万石。⑤下面考察当时吉林地区朝鲜人水稻生产与土地的关系。据记载,⑥1926年,在吉林地区朝鲜人中,除了少数入中国国籍者得到土地所有权之外,一般以“普通小作”或“分益小作”等方式租种中国人的土地。但是即使入中国国籍的人,因所得到的土地面积有限,大多数农民还是租种中国人的土地。“普通小作”是按期限租种中国人土地的方式,一般以一年为期限,也有以3—5年为期限的。最长以10为期限,但这种情况极少。租税以收获物缴纳,根据灌溉设施的好坏和耕地质量的优劣,一晌地缴纳一石五斗至4石。“分益小作”是,租种入中国国籍之朝鲜人土地的方式。这种方式只有在敦化县采用,是在租种熟地时采用的方式。以二晌地为基准,地主先给租农提供粟一石、豆五斗、盐二十斤,到秋天将收获物以5:5的比例分配。朝鲜人虽然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垦荒地,开发大片面积的水田,生产大量的水稻,但因为大部分人是租种中国地主的土地,所以根本吃不起大米,仍然过着青黄不接的贫穷生活。2.就业状况近代,在吉林地区的朝鲜人中,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居住市区和县城的人很少。据记载,⑦1922年吉林市有15户兼营谷物生意和旅馆业者,1户经营饭店者,5户杂货商,1户理发店。1926年,朝鲜人住在吉林城内的57户,蛟河县城的2户、敦化县城的12户、桦甸县城的5户、磐石县城的4户、舒兰县城的1户。但这些人普遍经济基础薄弱,一般经营小规模的旅店、饭店及磨米所。当时吉林城内,有5户拥有2000—7000元资产者,他们经营农场,但为了免遭马贼的侵害,住城里。还有数十人无职业者,他们或是农业生产失败者,或者是独立运动者。⑧①《吉林朝鲜族》,第63页。②《吉林市朝鲜族志》,第29页。③《南满及东蒙朝鲜人事情》上,第130页。④《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230—231页。⑤《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47—48页。⑥《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232—233页。⑦在外朝鲜人事情研究会:《南满及东蒙朝鲜人事情》上,1922年,第131页。⑧《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46—47页。4伪满洲国建立后,吉林市朝鲜人经营的作坊、店铺逐渐增加。据1933年11月伪满洲国协和会吉林地方事务局的统计①,当时吉林市区朝鲜人经营的小企业有70家,其中,铁工所2、西装店2、医院3、古物店5、杂货店14、饭店4、马车店3、牛肉店2、弹棉铺2、木工铺3、理发店5、冷面屋3、旅馆6、磨米所4、洗衣店3、药店4、新闻支局4。到1935年出现了比较大的企业,如吉林省产业株式会社、吉林兴农株式会社、第一医院、大同医院、桦都齿科、惠昌药局、大成药局等。②另据记载,1943年,吉林市朝鲜人就业状况如下:③居住在吉林市内,来往于六大门、团山子一带的种田户93户;从事渔业、药业、服装业、机械业、谷物商等120户;公务员、公司职员有223人;军警32人;汽车、自行车修理业主27人;运输业主5人;建筑业6人;表店1家;医师17人;教员、学校管理员29人;杂货店1家;理发店2家;保姆7人;橡胶鞋业5人;木材业主5人;建筑业和承包业15人;其它20多人。可见,到伪满洲国时期,吉林市朝鲜人的就业状况比20年代有明显的改善。不仅从事工商业者数量增加,而且公务员、公司职员的数量也增加了很多。这是城区的大多数朝鲜人为政治、经济目的与日伪政府妥协的结果。三、吉林地区朝鲜人的教育状况朝鲜民族崇尚教育,自19世纪末移民吉林初期开始,就办起了私塾或新学堂,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反日爱国人士先后到吉林地区,创办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另外,还有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和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办的学校。据1926年4月统计,④吉林地区有21所各种朝鲜人学校,34名教师,587名学生。当时在吉林地区朝鲜人子女中,也有上中国学校的学生,据1926年12月统计⑤,共29名上中国学校的学生。下面介绍吉林地区代表性的朝鲜人学校。1918年在吉林县新安屯设立1所,1919年在桦甸县密山什哈设立1所,1922年在吉林设立1所(得到朝鲜总督府补助金)。1926年吉林地区共有6所小学,改良式书堂学校15所,都是经营困难,设备不完善的学校。当时居住吉林地区的朝鲜人人口为29,878。⑥鸡鸣学校:是吉林市最早的朝鲜人小学校,该校创办于1921年7月,当时吉林城里只有28户朝鲜人,人口112人。办学经费全靠28户人家捐助。因没有校舍,借用个人家轮流上课。所设课程有朝鲜语、汉语、算术、地理、历史、音乐、写作等。当年9月,与“朝鲜①吉林省文史编纂委员会:《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②《吉林市朝鲜族志》,第25页。③《吉林市朝鲜族志》,第27页。④《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67—68页。⑤《满洲及西比利亚地方朝鲜人事情》,第69页。⑥满史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补卷,第454页。5人会”一同搬到新开门外日本领事馆所在地,校舍和宿舍都由日本的朝鲜银行提供,校名改为“鸡林学校”。但由于日本驻吉林领事馆的无理干涉,于1925年11月被迫关闭。永信学校:1928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