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帕特里克·亨利开口即求战——向《不自由,毋宁死》学演讲稿的结构安排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俊清演讲稿的结构是演讲材料的组织构造,是演讲者依据主旨、意图对材料进行组合、编排而成的一篇演讲稿的框架。结构安排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个“怎么说”的问题,也涉及“说什么”的问题,这两方面大有奥妙,我们不妨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为例,看看演讲稿如何巧妙安排结构。开篇须全力争取听众《不自由,毋宁死》实则是一篇战争宣言,假如把亨利的这篇演讲序列作一调整,把结论挪至开头,开口即言战,是否可行呢?亨利上台演讲时,台下有刚刚高谈和平爱国的议员,也有受和解派影响的一般民众,这时如果言战,只能和台下的听众形成对立,局面迅速弄僵,怎能奢望听众心平气和地听下去呢?亨利又怎么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呢?亨利这样开局: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钦佩,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与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亨利对其他发言人的赞赏迅速融洽了气氛,沟通了情感,化解了对峙,把听众引导到理性爱国的共同立场上,为下文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做了最好的铺垫。亨利的开局契合演讲稿开篇的功能和要求——迅速引起听众的注意,而注意力是最值得争取的资源!没有听众,你为演讲所做的一切努力立马归零,所以演讲高手总能敏锐体察现场舆论氛围、听众情感倾向,调动一切有效手段吸引听众,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听众可能的心理抗拒、赢得听众的亲近认同。在现场存在观点立场对峙的情况下,亨利般的释疑求同是最奏效的开篇术,而在一般的演讲现场,可用激发思考术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讲上来。也可用几句热诚的话语获得听众的好感和信任。最近奥巴马发表胜选总统演讲,开口即是“Hello,芝加哥!”这让演讲地芝加哥的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无限接近。正文须巧妙解开心结说理性的演讲其实就是说服的艺术。听众对特定的问题常常有不同的立场观点,这背后实质就是“心结”。演讲正文必须精心安排,承担起解开“心结”的大任,以扫除疑虑,澄清误解,廓清迷惑,点亮心灯。《不自由,毋宁死》中间三段系正文,这一部分致力解开听众的两个心结:为什么不抓住和平的希望呢?我们能够对抗强大的敌人吗?亨利这样解开第一个心结:人类沉湎于希望的幻觉的天性是不智的,过去的种种经历证明英国政府从来没有和平的诚意,追寻和平只是水中捞月。他又这样解开第二个心结:我们虽不强大,但敌人完全占领我们家园时情况只会更糟,我们只能为正义而战,而正义的一方得道多助。如此这般,心结解开,听众自然由衷信服、拥护演讲者的主张了。当然,演讲者只有充分了解听众的思想动态、认识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攻心为上”。为此,演讲者首先须弄明白:听众对我演说的主张赞成吗?他们有着怎样的见解态度?听众认知的深层根源是什么?明乎此,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如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结尾须艺术点燃激情一般而言,演讲稿结尾的功能和要求在于,在揭示题旨、加深认识的同时,点燃情感、激发行动。演讲成功的前提是听众思想认识的信服,表现则是听众情绪受到感染、行动热情高涨。演讲的开篇在于吸引注意,正文致力解开心结,结尾则须艺术点燃激情。结尾之前当然也有情绪的调动,但好比烧开水,结尾这一把火务须让听众的情感沸腾。据历史记载,亨利的演讲一结束,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弗吉利亚州议会大厅。这样出色的演讲效果与亨利的结尾处理关系甚大。亨利在此段中连用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末尾“不自由,毋宁死”这样警句式的内心告白更能激荡起听众的情感浪潮,可谓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激发情感首先当然要落实在演讲的内容上,而在表达技巧上也有诸多讲究,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演讲者和听众的互动。呼告、提问、自我表白都可以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