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地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吕梁山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2831米。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受放射状水系分割。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中段为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居多,岩石种类繁多。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李建星经过测定得出中新世晚期(约8Ma前),吕梁山前、鄂尔多斯盆地及东部宁武—沁水盆地结束了长期剥蚀历史,开始广泛接受新生代沉积。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关系及横向展布特征显示:8.35~6.7Ma为吕梁山快速差异隆升期,在山前(东西两侧)堆积了冲积扇相芦子沟组砾岩层,暗示了吕梁山已经地貌上成山;与此同时地势相对平坦且摆脱地表水流影响的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堆积了风尘堆积—红黏土(保德组)。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6.7~1.8Ma),吕梁山西部山前及鄂尔多斯地区整体缓慢隆升,堆积了新近纪保德组上部、静乐组红黏土及早更新世午城组黄土—古土壤序列。受西部六盘山快速抬升作用影响,鄂尔多斯西部抬升速率略高于东部,于早更新世中期(1.8~1.4Ma)形成现今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和南北向晋陕谷地,进而黄河及其支流顺流而下。中更新世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与抬升并重,最终形成现今黄土高原。吕梁山以东的沁水盆地中新世演化史与西部相似,上新世起盆地开始断陷,汾河地堑开始形成。断陷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自下而上依次沉积了下土河组、小白组、大沟组、木瓜组湖相地层,盆地边缘则持续抬升堆积了静乐组和午城组风成堆积。中更新世以来,断陷结束,盆地整体抬升。这里是吕梁运动命名地之所在,但吕梁运动的含义已经改变。“吕梁运动”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吕梁革命”演变而来。李四光根据德日进在吕梁山北段静乐县西马坊一带看到寒武系紫色页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变质岩层之上,当时认为该石英岩为震旦纪砂岩。因此,吕梁运动自创名以来一直被引用为震旦纪与前震旦纪(现称长城纪与前长城纪)间的地壳运动。乔秀夫,王雪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重新厘定了吕梁运动。认为始于1900百万年,终于1840百万年,延续长达60百万年的吕梁运动,在华北各地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及相应的岩浆活动。乔秀夫从白家滩以东沿河公路旁系统的自下而上采集了小两岭组火山岩钩一锯全岩年龄测定样品,年龄值为1784士56百万年。1784土56百万年是目前吕梁山区底部盖层中最老的数值,它提供了吕梁运动上限的时间信息。距白家滩西北30公里处桦树塔花岗岩为1945百万年(K一Ax)。这些热事件表示1900百万年左右在吕梁山区有一次区域性的重要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之后,汉高山群及小两岭组开始沉积与喷发。武铁山、徐朝雷曾洋细分析了潭沱群中的已有年龄数据,认为1900百万年大体代表了津沱群褶皱变质年龄。因此,吕梁山区中段以桦树塔岩体为代表的年龄应当指示吕梁运动的下限。在吕粱山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最底部层位汉高山群与古元古界野鸡山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因此“吕梁运动”未废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现定义的吕梁期造山应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整个吕梁山区为一复背斜构造,核部由太古界界河口群、吕梁群及与潭沱群相当的下元古界组成,作为地台的基底,东、西两翼由中元古界小两岭组及汉高山群以及时代更新的寒武系、奥淘系组成,作为地台盖层。临县汉高山群为陆相河流、湖泊堆积,其中有多个平行不整合面。剖面上部为由巨大砾石组成的砾岩层,并夹有近13米厚的安山岩层。分布于娄烦县白家滩一带的小两岭组为由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组成的大陆喷出岩,厚500余米,其中夹有不厚的砾岩层。汉高山群与小两岭组分别与下伏太古界界河口群及吕梁群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上为寒武系霍山组石英砂岩平行不整合覆盖。二者为分布于吕梁复背斜两翼的同一层位。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