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保护植物水分流失,采用塑料薄膜进行铺垫,而随着农业发展的脚步迅猛,大大增加了对塑料薄膜的需求,不过虽说塑料薄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农膜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非常严峻,可谓是喜喜忧并存。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国家,农用塑料薄膜的用量占所有农用高聚物制品总量的50%以上,我国地膜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每年需求量高达150多万吨,而且每年还以15%的速度不断增加。1995年,我国塑料地膜产量占世界塑料地膜产量的50%,可见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异常广泛,且在逐步扩大。可喜:促进农作物增长常用的农用高聚物主要有聚氯乙烯和聚乙烯、聚丙烯、不饱和聚酯树等。近年来,塑料薄膜呈现出两大显著作用:保温与保湿,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塑料薄膜可以制作大棚或温室,进行水稻、棉花及瓜、果、蔬菜的育苗和栽培。用塑料薄膜进行水稻育秧可以节约种子,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由于塑料棚内的气温、水分适合水稻发芽及秧苗生长,可防止寒潮和低温,避免鸟雀啄食子,以避免烂秧死苗现象,达到粮食增产。塑料薄膜还可以进行棉花育苗,延长棉花生长期,提高抗灾能力,节约棉种,使锦花增产。用塑料薄膜进行瓜、果、蔬菜的育苗栽培,不仅产量可以成倍地增长而且可以提早上市、改善质量和延长供应期。蔬菜的生长往往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严寒季节一般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塑料温室大棚可使北方在寒冷的季节生长出鲜嫩的蔬菜,延长新鲜蔬菜的供应期,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此外,塑料薄膜还可以防止虫蛙、发芽、变质等。冬天,用来覆盖堆放在露天的农副产品等,可以御寒。塑料薄膜还可以贮存水果和蔬菜,大大延长水果和蔬菜的保鲜期,降低由于腐烂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可见塑料薄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可观的经济价值。可忧:破坏土壤结构污染问题严峻目前,宁夏每年推广覆膜面积约300万亩,由此每年产生的废旧地膜达2万余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王利告诉记者,现在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残膜在地里越积越多,仅彭阳县覆膜土地里残膜就约有4000吨,回收仅400多吨,回收率10%左右。在甘肃、新疆等省区,“白色污染”也让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人员担忧。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些省区所有监测地块均残留不同程度的农膜。其中甘肃省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公斤。不少地方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根本无法捡拾清除。更严重的是,残膜长期留存土壤中将直接造成耕地减产甚至绝收。相关农牧部门试验数据显示,短期来看,播在有残膜的土地上的种子烂种率、烂芽率等均较无残膜土地高5%左右,这些残膜分解时产生的毒性会致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造成作物大面积减产。长期来看,残膜在自然环境中往往需要上百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不仅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还直接破坏土壤的理化结构。亟需政策支持事实上,残膜已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为遏制白色污染,专家和基层人士认为,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残膜回收利用网络,同步加强科研支持,推进治理进程。而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其技术研发、宣传培训、以奖代补等,逐步形成农民人工捡拾、机械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相互支撑、相互约束的残膜回收利用网络,提升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目前由于不同厚度地膜的不规范使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膜人工回收和机械化捡拾推广的难度。一些专家建议,应适时提高地膜厚度“国标”,让“超薄地膜”退出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应考虑参照国外地膜标准,研究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将现有国家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厚度的最低标准提高到0.01毫米以上。同时,加大扶持残膜加工企业,加快建设残膜回收网点。王林建议,应制定出台信贷支持、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政府补贴来调动回收企业建设网点的积极性。可鼓励企业通过发展协议收购大户、流动废品收购商户等形式,在乡村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对回收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的企业,政府应适当给予奖励。塑料橡塑编辑:msz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