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战役目录背景1对战双方2战役过程3后续4罗马共和国前510—前27罗马帝国前27—395拜占廷帝国395--1453西罗马帝国395--476法兰克王国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罗马帝国1、非雅利安人的古罗马帝国(共和国)2、非雅利安人的东罗马帝国3、白种雅利安人的西罗马帝国4、白种雅利安人的查理曼罗马帝国5、白种雅利安人的神圣德意志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查士丁尼罗马帝国原名拜占庭,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建立的一个殖民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扼守黑海咽喉,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塞。拜占庭是联系欧亚大陆古典文明的重要枢纽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立新都,改名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根据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统计,11世纪君士坦丁堡城设计完全模仿罗马城,2座剧场,4座公众集会大厅,8个豪华的公共浴池,153个私人浴池,5座粮仓,8条高架水渠,14座教堂,14座宫殿,4388座贵族宅邸。光皇宫禁军、官员、宫女、教士、太监就有两万人,相当于一座小城市。11世纪的君士坦丁堡10君士坦丁堡是联系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航运中心;是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荣时,城市人口大约100万。君士坦丁堡在沟通东西交流上具备了哪些优势?亚洲欧洲黑海地中海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君士坦丁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黄金桥梁”——马克思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的拜占庭既以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肥沃的生长土壤,又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导思想,同时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充分的营养,从而融合成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一位同时代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曾描述他走进这座教堂时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时,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兼容东西的拜占庭文明是当时世界先进文明的荟萃。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正是拜占庭多元文明的象征。拜占廷帝国昔日的荣光地跨欧亚两洲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遗迹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壮观的穹顶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99年部落首领奥斯乘机宣布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国王称“苏丹”公元1354年奥斯曼帝国对外侵略扩张公元1396年奥斯曼帝国吞并了几乎整个巴尔干奥斯曼土耳其二:衰落公元1402年骄横一世的土耳其军队被蒙古铁骑彻底击败,苏丹巴耶塞特成为帖木耳汗的阶下囚。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帖木耳汗国,一度开始衰落。三:崛起15世纪上半叶重新崛起,开始对外征服侵略公元1453年春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四:兴盛公元1453年5月29日成功占领君士坦丁堡并做为自己的国都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达到极盛奥斯曼土耳其16世纪下半叶时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扩张不断受挫公元1571年土耳其海军在勒颁多海被西班牙和威尼斯海军打败公元1572年对莫斯科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迅速衰落下去五:衰落奥斯曼土耳其注:奥斯曼帝国从16世纪末开始国势日衰,17、18世纪帝国日见瓦解奥斯曼土耳其战役前瞻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的城市,岬角从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中间的港口即金角湾。金角弯可以称得上是海峡里面的函谷关,真真是一船当关万船莫开.南北两面都有一条狭长且能航行的海峡。这座海峡也卫戍着这座城市。战役前瞻1326年,奥斯曼攻占布尔萨(并定都于此),使这里成为对欧洲用兵的大本营。1344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将女儿嫁给了其首领奥尔汗,之后,奥尔汗数次派兵帮助拜占庭打退了强敌国1357年,奥尔汗遣子苏莱曼攻占了著名的亚德里亚堡(改名为埃迪尔内,并定都与此),开始了土耳其人征服欧洲的征程。1371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在哈尔曼里(位于马里乍河上)大败塞尔维亚人的7万大军。1389年,在决定命运的科索沃会战中,土耳其人大败欧洲联军(主力仍是塞尔维亚人),从此,塞尔维亚人失去了主权(直到1912年重新独立)。1396年,土耳其苏丹“雷霆”拜亚齐德又在尼科波利亚大败欧洲十字军,随即进攻矛头指向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1451年,土耳其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即位战役前瞻曼齐克特战役(1071年)之后,拜占庭的兵源—亚美尼亚地区就落在了土耳其人之手。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竟然乘拜占庭贵族内讧之机,为索取巨额好处而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大肆抢劫之后,建立了所谓的“拉丁王国”(拜占庭的一部分贵族逃到尼西亚,建立了政权)。50多年后,君士坦丁堡被拜占庭人收复,拜占庭人(信奉东正教)与罗马教会之间的裂痕再也无法愈合。1435年,苏丹穆拉德二世围攻贝尔格莱德1439年,佛罗伦萨会议上,教皇逼迫约翰同意东西方教会合并,并允诺如果约翰同意,新的欧洲十字军就会大举东进,对抗土耳其人,对此,君士坦丁堡的红衣主教也给予了认可。但拜占庭民众仍然不答应。1446年土耳其大军毁灭了希腊半岛的科林斯地峡的要塞工事。1448年10月,欧洲联军3.5万人在特兰西瓦尼亚总督匈雅提统帅下,又在科索沃与土耳其人决战,结果仍然大败而归1449年7月,君士坦丁堡十一世继承了其兄长约翰八世的帝位。君士坦丁堡(油画)默罕默德二世默罕默德二世生性残忍,但他的确能力超凡,他精通5~6种语言,酷爱知识和艺术,他是第一流的行政官员,组织能力在当时无出其右,他也极具军事眼光和外交能力。他少年时代就立誓取下君士坦丁堡。他一登上王位,就开始了针对灭亡拜占庭帝国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其一:对拜占庭大放和平烟雾,麻痹对手;其二:征服他背后的卡拉曼尼亚部落,免去大军西进的后顾之忧;其三:与匈牙利及一切拜占庭的潜在盟友签署和平条约;其四:1452年,他下令在君士坦丁堡以北几英里处的海岸建立要塞,从而,切断了来自乌克兰地区和黑海沿岸的援助;其五:组建了土耳其炮兵。乌尔班大炮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年1月6日,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支持下登上帝位。不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方国家请求援助,但西方的条件是要他把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合并。虽然君士坦丁在1452年同意了这条件,但他的人民反对合并。在君士坦丁堡被围城前,穆罕默德二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提议,如果他放弃君士坦丁堡,便可获准统治米斯特拉斯。君士坦丁拒绝了,宁可战死也要坚守该城。有些东正教信徒把君士坦丁十一世视为圣人,但教会并未正式确认,他的勇气及坚持至最后一刻的表现被许多人视为伟大的英雄行为。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之战前君士坦丁发出征兵令后,前来投军者还不足5千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补城墙1453年初,热那亚名将约翰·朱斯蒂尼亚尼率百战精兵700人分乘两艘大船前来增援(当即被任命为城防司令)同来的还有炮兵专家格兰特,他对守城防御也十分在行。战役过程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近似地呈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由北向南(略有倾斜),面对内陆,这道陆墙即为传说中的“不倒的城墙”,称为“狄奥多西二世城墙”,建于五世纪,大约4英里长,共有三道墙,城墙之间为20多码宽的空地,内层高40英尺,有上百个碉堡,外层城墙外还有一道15英尺深,60英尺宽的护城河,极难攻破。但是另外两条边,一条由西北到东南,一条由东北向西南,都是海墙。前者面向金角湾,后者面临马尔马拉海,两道海墙的交汇点处正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峡口。海峡对面的加拉塔地区(属于亚洲领土)已被热那亚人接手。金角湾的入口处有粗铁链拴在海桩处,前面有水栅栏,后面有拜占庭海军的舰船防护。拜占庭守军大约为8千余人(包括外籍志愿军),在防守上,由于兵力不足,君士坦丁被迫采取重点突出的方法,非重点地区的碉堡只有数名守军。君士坦丁堡守军战役过程土耳其人的军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各地被征服民族组成的“杂牌军”,训练和装备均较差;第二种是本民族的非职业军人,只有战时被征召,相当于“民军”;只有第三种,称为“新锐军”,人员来自各民族,但从小接受伊斯兰教的教育,并少时开始军事训练,人员有数万,是苏丹的王牌。此战,土耳其军参战人数至少超过了8万人(历史上记载数字不一),穆罕默德是志在必得。突厥人战役过程乌尔班大炮乌尔班大炮在开始使用之时,曾给守军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但这些巨炮,每天只能发射7~8次,数量也不过是十几门而已(乌尔班也主持铸造了一些小型炮),此外,最初土耳其人的轰击方式也不正确,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在来访的匈牙利人指点下(匈牙利人既在搞绥靖政策,也在资敌),大炮改变了轰击一点的方法,改为轰击三角形的区域,进展颇多,但守军边战边修,使苏丹妄想只用大炮摧毁城墙的想法破灭了。4月18日,穆罕默德下令攻城,在隆隆的炮声中,土军蚁聚城下,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海攻击。战役过程战役过程陆地行舟4月20日,三艘热那亚的大船(载有粮食、弹药,还有武装人员)突破了土军的封锁,强力冲进了金角湾,极大地振奋了守军的士气,这使穆罕默德大为光火,但他也从中受到了启发,他派人与金角湾对面加拉塔的热那亚人协商借道,而收了巨额好处的热那亚人竟卑鄙地同意了(或者说,他们也不敢不同意)。穆罕默德随即动员了数千人员,平整了数英里的地面,修建了一条木质的轨道,在上面涂满黄油,并在一夜之间,将在马尔马拉海的土军舰船通过这条特殊的轨道运进了金角湾,拜占庭人惊骇莫名,(他们难道是飞过来的吗?)随后的双方海上交战,又以拜占庭人大败而告终(据说是情报被热那亚人泄了密,可想而知,拜占庭人树敌太多了)。之后,守军只好从陆墙方面分兵拒守,陆墙方向的防守压力更加严重,形势更加危急。战役过程查刚的力劝5月下旬,随着战事的胶着,土耳其军的困难也日渐增多。一方面,由于土军不断增兵,补给出现困难,另一方面,传说匈牙利人尽起大军从北面杀来,而教皇组织的海上十字军也将到达,苏丹举棋不定,征询众将的意见,多数人主张退兵,但大将查刚力劝苏丹坚持下去,他用亚历山大大帝的成功激励苏丹。既然希腊人只用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就征服了波斯,我们的大军征服眼前一座城,更应该不成问题。同时,查刚指出,传说中的拜占庭援军不可轻信,因为,基督教内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我们难,守军更难,只要再坚持几天,胜负定见分晓。备受鼓舞的穆罕默德最终决定,5月29日发起总攻。战役过程惹祸的小门5月28日晚,预感到决战在即的拜占庭人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做最后的晚祷,君士坦丁无畏的勇气再次感染了手下众将。当防守人员全体就位后,他下令将回城内的小便门全部堵死,他决心与城池共存亡。5月29日凌晨一点半,土耳其人山呼海啸的殊死攻击开始了,伴随着隆隆的枪炮声,土耳其军士兵潮涌般地向城墙扑来,但又迅速地被守军击退,守军的火绳枪的铅弹穿透力较强,有时能穿透二、三人,而且他们的小型炮弹类似霰弹,杀伤力十足。土军的“杂牌军”和“民军”死伤累累。不久,“新锐军”出动了,在守军已显疲态的情况下,双方战得难解难分,但都死战不退(双方都深知战败的后果)。这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发生了。在陆墙北段的一个小门,也称“竞技场门”,多年前已被封死,只是近来,为便于作战,才被打开,不知什么原因,竟忘了关门,一股“新锐军”为躲避炮火,来到这里后,发现小门是虚掩着的,立即蜂拥而入,他们爬上城墙,向守军进攻,策应外面的同伴,同时在城墙插上土耳其的新月旗,形势一时大乱。危急关头,附近守军将领布柴尔迪兄弟率手下赶来,击溃了这股土军,堵住了缺口,转危为安。战役过程勇士怯战在陆墙中段的莱卡斯河谷地,君士坦丁和朱斯蒂尼亚尼已率军击退了对方的三次进攻,君士坦丁正抓紧时间,给众将鼓劲,忽然一发炮弹飞来将朱斯蒂尼亚尼击伤,血流如注(他在几天前已经负过伤),他疼痛难忍,提出去后方疗伤,君士坦丁力劝他暂忍一时,因为此时正是最危险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