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值与GDP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统计实务论文(2013.10)题目:增加值与GDP二者之间的关系班级:统11-1班姓名:王佳节学号:11102030113指导老师:李文鸿1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二者之间的关系【摘要】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增加值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为“龙头”的。从生产角度它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从收入角度它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从支出角度它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正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各产业的增加值又来源于其内部各个行业或部门的增加值,故各个部门增加值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本文不仅研究了增加值指标与宏观的GDP指标,还探究了两者之间数量上的联系,并对增加值指标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进行了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最后,本文结合GDP指标的缺陷分析了增加值指标的缺陷,各行业、部门增加值核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质量的高低,本文就其内在的关系问题谈几点初浅的看法。【关键词】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指标缺陷2一、指标理解1、工业增加值(微观)1.1定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或对外提供工业性服务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工业总产出)扣除了在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1.2计算1.2.1生产法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式的角度入手,剔除了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1.2.2分配法分配法也称收入法,它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国内生产总值(宏观)2.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X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32.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2.2.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2.2.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3.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二、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关系探究1、理论上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2、数量上的关系GDP的增长主要源自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长对GDP贡献最大,其中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又非常高。因此,工业增加值是反映第二产业变动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统计指标,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4从总量上看,两者表现为比较稳定的同步上升关系。1980~2008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192亿元增加到129112亿元,年均增长15.1%(可比价)。在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GDP也保持与其同步的速度上升,从3645亿元增加到3006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40%左右,最高出现在1980年的44%,最低出现在1990年的37%。从增长率看,两者关系主要表现两方面特点。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两者相关程度高,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总体上高于GDP增长率。1980~2008年的29年中,两者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784。除1981~1984年、1990年和2008年这6年外,其余年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都要高于GDP增长率。二是两者的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同升同降的格局,具有较强的同步波动性,但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要大于GDP增长率。29年中,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最高为1992年的21.2%,最低为1981年的1.7%,波幅为19.5个百分点;GDP增长率最高为15.2%,最低为1990年的3.8%,波幅为只有11.4个百分点。分阶段看,1980~1990年,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速两者的同步性较好,但两者的稳定关系要差一些,主要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围绕GDP增长率上下波动。1991~1999年,这一时期两者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一直在GDP增长率的上方运行,特别是在1992年,两者的相差达到7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同步性和稳定性都很高,这期间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264。除2008年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大致比GDP增长率约高1~2个百分点。从季度数据看,1999年4季度至2009年4季度的GDP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趋势稳定一致,同步性较好,仍然是工业增加值波幅较宽。一方面,10年内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181,为高度相关,即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状况基本上能反映GDP的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两者的运行态势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除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外,当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6%时,GDP增长率则达到10%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约高出GDP增长率6个百分点左右(从2003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如果工业增加值进入10%~12.6%的增长区间内,则GDP增长率保持在8%~10%的5增长区间,两者的差距大约保持在2个百分点左右(从2000年1季度至2002年4季度)。工业增加值与GDP的稳定关系还可以从两者增长率之差(工业增加值增长率―GDP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关系中得到反映。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两者增长率之差的线性拟合程度非常好,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呈现完全单调递增关系。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越高,两者的差额越大,两者在低值区拟合程度更高,这说明一、三产业增长具有相对的平稳性。总的来看,由于工业增加值作为GDP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期内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律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其增长率一般情况下要高于GDP增长率,两者增速趋势的同步性较高,GDP随工业增加值的加快而保持较高的增长,随工业增加值下降而下滑这就是人们在进行经济形势分析时,常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预测GDP增长率的理论依据。但是,GDP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两者的同步关系并非完全稳定一致,有时会出现明显差异。进一步说,在经济上升周期时,两者的稳定关系较为明显;而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或经济增速回落时,特别是当经济下滑较快时,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的速度要明显快于GDP增长率,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短期内出现低于GDP增长率的现象,而当经济出现企稳后,工业增加值回升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GDP增长。3、公式上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3.1生产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各部门增加值。注: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6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3.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各部门增加值。注: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7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3.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进口)三、对增加值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的认识1、增加值核算的作用与特点1.1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GDP=∑各部门增加值。1.2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1.3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可比性较强。2、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微观讲,增加值是某部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和管理等所创造出来价值,是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后所追加的价值。它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从宏观讲,对国内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求和后所得到的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其实物表现为全社会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