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自述——转自水源来源:张英运的日志这篇文章说明了男怕入错行。一。前言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们哥俩这样不是读博的料的孩子,也好。文章原先是分八篇发表的,现整理为一整篇,每一部分加上原先的标题。有几点要说明的:1.或许有人嫌太长了不想看,或许我的观点片面甚至偏激,或许我的经历太特殊而不具备代表性。但是无论如何,请点进来看的每一位想要读博士的朋友,还包括尚未高考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妈们,切记,在做出选择之前做一下人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等,至少没有坏处。职业倾向测试会给出比较细致的职业类型建议,会大大减少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至少,对于有明显偏科倾向的孩子来说,不要在文理科之间站错队。为什么从读博士扯到高考选专业呢?因为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不读到博士几乎就等于没读,比如我们生物专业,如果读到硕士毕业,只能每天背个包挨个实验室敲门推销试剂,或者在流水线上做质检,在可口可乐之类勉强与生物擦个边的公司给博士打下手。要想做研发,土博士都没人理你,海龟博士铺天盖地的。所以选择有些专业就意味着除非转行,否则一定要从一而终,读到博士才能在本专业内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隐性偏科”。像我这种在高中阶段已经表现出偏科倾向的孩子,其实从成绩来看并不算明显偏科。但那是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语文和英语上,而咬着牙狠命拼数学的结果。另外得益于上海的高考政策,我高二已经放弃物理了,选了半文半理的化学。背点东西什么的,对我来说从来就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而逻辑推理是要了命的。这种孩子其实内心很明白自己到底是属于文科还是理科世界的,至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到底是对史地生还是数理化更有兴趣,学起来更轻松。简单说下我上错理科这条船,继而又上了博士这条小艇,沉浮于学术苦海这一故事的起因:高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希望我选理科,理由是男生嘛,理科拼一拼还是很不错的(确实高考数学被我拼到了138),不要学文科,以后没饭吃。我高考前还是上个世纪末,网络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候高中生上哪里去找几个走过大学的人去听听他们的故事呢,又怎么知道还有各种测试性格、思维方式和职业倾向的科学测试呢?现在的孩子们要利用好你们拿起手机就能拥有的这些宝贵资源啊!而我的性格真的决定了我的命运,我不够有魄力,缺乏那种豁出去了一定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的气概。其实如果我从知道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需要考钢琴那一刻开始,两年时间内狠命练钢琴,同时凑活着读点书,钢琴肯定可以过关,高考分数绝对也能达到音乐学院那点分数线了。虽然说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吃饱饭确实是第一要务,吃饱了饭才能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搞纯正的文科或艺术类专业,除非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确实很难挣大钱。但我就不信一个人如果能够从事自己真正热爱而且擅长的事情,因此不仅仅为了一家人能吃饱饭去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不至于枯死、为了让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持续发光、为了让周围的人拥有shinningeyes(请搜索ClassicalMusicandShinningEyes,美国一位指挥家一段20分钟的讲座视频,其中提到他所认为的成功便是如此),那么,不管他读什么专业,我就不信他会找不到工作,我就不信他会饿死!尽管可能太天真,太理想主义,我还是觉得,比挣大钱更重要的是发挥出一个人天赐的价值,遵从其内心深处的理想,能够从事一份不存在上下班概念,不给加班工资也乐意继续工作而不以之为“加班”的事业。而只有这样的事业,才真正称得上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他或许会因此而活得不那么光鲜,或许买不起豪宅开不起豪车,但他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小群人——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能够重合——之一。而世界上最大的悲剧,除了“你未来的丈母娘站在你面前而你只能喊阿姨”,便是,不得不把上帝赐予自己的天赋打包藏起来,把梦想掩埋起来,用自己的短处去跟一群强者争一口饭吃。然后只能在业余时间偷偷拿出自己的梦想来把玩一下,以免自己的灵魂凋零。楼主便不幸是这么个悲剧人物。并且已经一把年纪了,不再有年轻的资本,能豪迈地呐喊,去你的permanentheaddamage,老子不干了,老子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都而立之年了,棱角磨平了,梦想的光芒也穿不透打包盒了,生存的压力和对安稳的渴求已经压倒了一切。认命了。2.公认地,化学和生物是所有专业中读博士最苦逼的专业。所以一个生物学博士生的血泪史,尤其还包括一段在大洋彼岸一个指鹿为马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装腔作势无中生有咆哮如雷喷吐唾沫诸项技能无所不精的极品手下做学术民工的生涯,已经达到苦逼的极致了。我所能有把握说到位的,也仅限于生物专业。何况行文之中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的情感因素,一定会有夸张的成分,只是绝不会无中生有。其他专业的朋友们,不要把本文太当真,参考参考就行,还是多听听自己专业前辈们的说法。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什么专业的博士,有一些要求是相通的。下文中会详细展开。3.对于真正适合读博士做科研并且真心热爱科研的人,什么都拦不住的。本文能够拦住的,一定是相当不适合上这条船的人。其实你们像我一样,会在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没必要硬着头皮上船,走进下船前流着热泪劝弟妹的历史循环。对介于此两极之间的中间派,读博无妨,不过别想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了。现实点,去企业做研发吧,或者像我这样,有文字和英语方面特长的,打个擦边球,在本专业范围内从事文字工作。做理论研究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工作,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是如此。因为中间派的人生理想并不是扔下家庭没日没夜地泡实验室,所以,在有年收益率将近5%的债券什么的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何必把钱存银行呢?所以,在不误读我的文章的前提下,我不担心乱写一气会给弟妹们带来不利的影响。至少至少,给大家打打预防针,上船前多做点切合实际的准备,总没错呢。二.读完博士能够干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问出来,有点亵渎“博士”这个词的本真涵义。Philosophydegree的本意应当是授予拥有相当智慧(注意,知识和技能都只是“智慧”的子集)的人的最高学位,因为philo和sophy这两个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根本意分别是“爱”和“智慧”。在西方国家,花白头发的博士生并不罕见,而这类无止境地追求自身更高精神境界的勇士才最配被授予荣耀的博士学位。或者说,读博士的目的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为了找份更有技术含量报酬更高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我真的如愿去音乐学院读博士,我不会仅仅问“博士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我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会为我这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爱好(实在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带来什么样的benefit,会让我的一生拥有怎样一个精神境界和视野,会给我的后代,给整个人类社会留下点什么无价的财富。可惜的是,在大学无异于职业技能培训所的中国,绝大部分博士生,包括现在上了生物学博士这条船的我,对于博士学业的意义,只能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毕业之后我能干什么?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生存的压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压倒一切的。生存问题得不到一个足够强有力的保证,谁都不会去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对什么事物的热爱。我有个在美国读过硕士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室友有个绝对强大的老爸,财产足够他坐吃一辈子而不空,但是他就是不读大学,而是做了一个快乐的厨师。而我在美国做学术民工时所见到的美国学生,包括来自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基本上家境都比较殷实,另外一方面在美国博士毕业之后的收入通常来说并不比硕士乃至本科毕业的高太多。所以那些欧美国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一种不着急毕业了挣钱的情况下,怀揣着对学术由衷的热爱,把科研当成爱好来做的。既然是爱好,就不大可能以牺牲睡眠,必要的recreationandsocialtime,以及最重要的健康,这样的代价,去谋求更上一层楼。所以通常来说天黑之后老外实验室基本都关灯了,如果没关灯的话在里面埋头苦干的基本上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再就是晚上在黑灯瞎火的地方只要不张嘴绝对隐形的那种老黑——美国本土并不出产黑到这种程度的老黑……而也只有把科研当成爱好而不只是任务或者通向未来的一个台阶,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科研。做任何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由衷的热爱都是绝对必须的先决条件。否则,普通人绝无可能面对无穷无尽的困难而依然保持足够强大的动力。所以我们来回答当前我们国家国情下的这个问题吧:博士毕业之后能干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无非以下这么几条路。其中涉及到的详情,我只能说生物医药领域的,其它领域的,请各个领域的朋友们补充。出国做博士后。作为学位,博士到顶了,可是之后还有圣斗士,壮士,烈士。博士毕业之后还有不少人去企业,而做完博士后的人留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则更高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排除一些特别强大的医药和生命科学类企业中的上游研究。但这种研究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在国内还是凤毛麟角——国内能够做点像样研究的企业都不多,从数量上说占多数的都是些倒买倒卖试剂的皮包公司,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做完博士后,基本上就要把整个人生献给科学事业了。当然也有少数不得志的,一辈子做博士后,那点工资也够养家糊口……这条路适合真心热爱做科研,生命中没有什么爱好能够压倒科研,为了科研可以牺牲很多东西乃至包括家庭的那些人。正是这些人为全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最大的动力,他们的自我牺牲值得崇敬。只是,绝大部分人是达不到这一境界的。2.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因为没有博士后经历,即使是国外名校博士毕业回到国内,也得爬几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职位(二三流大学不用提了,那是养老和玩女学生的所在,读博士就是为了去二三流大学玩女学生的可以不用看下去了)。国内博士毕业的,即使是名校比如咱交大,要想直接留在一流大学或者去一流科研院所,那对不起,只能从食物链的最底层开始爬。我们实验室几位近几年博士毕业的青椒,包括两位交大毕业的,只能从讲师开始干起。跟我们学生做几乎同样强度的实验,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干活(对学生来说是常态,生物实验不像写电脑程序,有些实验扔下来休息一天可能就报废了得从头开始重新做起),还要负责实验室琐碎的事情,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就这样累死累活,每个月到手才4000。当我知道这一事实的时候我简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要知道现在上海的公交司机每个月到手都能有4000!交大本科毕业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毕业的岁数七八千总有了。吭哧吭哧读到博士毕业,在高校里做了个听起来很不错的老师,收入只能跟开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学收入会高很多,因为人家求贤若渴,而一流大学根本不怕没人来。即使爬到食物链的上层(需要有国外访学经历、领导过一定级别以上的课题、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才有资格去竞争晋升的名额),做了教授,据说在咱生物学领域做基础研究的(也就是没有很多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而是主要靠国家的经费生存的),算上正常额度的灰色收入(不能说太细了,但这种“正常额度”内的还算是很厚道的了,而且对低到令人发指的工资来说简直是必须的),每月收入也就刚过万。这就是悲惨的现实。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产,捞“超过正常额度”的外快,这实在并不是道德败坏到溃烂,而是为生存压力所迫——教授的尊严何在,应有的体面生活何在?3.去企业。国内目前一般的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刨去那些倒买倒卖试剂的皮包公司,给博士的待遇都要比高校讲师高得多。起薪就翻个倍达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过万。至于皮包公司,小庙也容不下胖和尚,总不能让博士去推销试剂咯。但生物学博士去企业的这个收入,跟其它很多专业的比起来,实在是太寒碜了。做实验最辛苦,毕业难度名列前茅,毕业后收入在博士中几乎垫底(可以跟文科博士抱团痛哭了),这就是生物学博士被称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过好歹月收入万把块,如果配偶收入也还可以,在上海是勉强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个博士群体而言,在国内工作的待遇也还是偏低的。4.其它零碎的出路。比如我今后的去向,做本专业英文SCI杂志的编辑,或者去果壳网之类的科普网站/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