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管理活动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载体:组织,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职能活动: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实现既定目标)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3.管理的特性: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动态性、创造性4.管理者的角色:①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③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5.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掌握和熟悉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②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③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打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二、中外早期管理思想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孙子兵法》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①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②小瓦特、博尔顿:科学管理制度③马萨诸塞车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④欧文:开创了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人事管理之父”⑤巴尔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劳动报酬制度的研究(收入由固定工资、利润、奖金三部分组成)⑥亨利·汤:收益分享制度⑦哈尔西:奖金方案三、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㈠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⑴泰罗“科学管理之父”:①工作定额②标准化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④差别计件工资制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⑵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⑶甘特:用来编制进度计划的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⑴法约尔: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①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②管理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③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⑵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①等级、权威和行政体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②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③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⑶巴纳德①《经理人员的职能》②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③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㈡行为管理理论1.梅奥(霍桑试验):《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2.行为科学①马斯洛:需要理论②麦格雷戈:XY理论③麦克利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④弗鲁姆:期望理论㈢数量管理理论:定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㈣系统管理理论: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㈤权变管理理论:核心: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㈥全面质量管理:本质: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要点: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㈦新发展: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一、管理与伦理道德二、几种相关的道德观1.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2.权利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利益3.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支付薪酬4.社会契约道德观: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5.推己及人道德观:中国儒家道德观三、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管理的特征:①把遵守道德规范看做责任②以社会利益为中心③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④是人为目的⑤超越法律⑥自律⑦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道德发展阶段(最低层次即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作出道德判断,中间层次即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最高层次即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②个人特性: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③组织结构④组织文化⑤问题强度四、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③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④设定工作目标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⑥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2五、企业的社会责任1.企业价值观的发展:①工业化初期:股东利益最大化②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③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④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2.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①办好企业,那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一、全球化内涵1.世界层面上: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服务上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3.产业层面上: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4.企业层面上: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构成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二、全球化与管理者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⑴环境因素(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文化环境)⑵任务环境(①供应商②销售商③顾客④竞争对手⑤劳动力市场及工会)2.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知识与能力:①国际商务知识②文化适应能力③视觉转换能力④创新能力。内在关系:创新是落脚,但创新建立在全球化管理者对国际商务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基础上。在掌握和理解恰当的商务知识基础上,作为一位成功的全球化管理者,还必须能够转换视角看问题,调整自己行为以适应不同文化的期望,通过组建跨文化的合作团队、与他人交流、进行良好的倾听等,从而创造出新事物,如产品、服务、规则、程序与管理方法。三、全球化与管理职能1.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⑴出口(直接出口、间接出口)优点:Ⅰ.出口方式并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Ⅱ.出口方式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相对较小。缺点:Ⅰ.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Ⅱ.控制程度低。⑵非股权安排(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优点:Ⅰ.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Ⅱ.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缺点:Ⅰ.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相当有限,Ⅱ.极易造成技术泄密。⑶国际直接投资(①合资进入,优点:Ⅰ.合资经营能够享受比较好的优惠待遇,Ⅱ减小由于东道国政治环境因素变化而带来的政治风险,Ⅲ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缺点Ⅰ合资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从而影响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Ⅱ.由于不能独立地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国际企业在整体经营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Ⅱ合资经营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②独资进入,优点: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有独特的优势,缺点产用独资进入的方式难度较大,资本投入大,风险也大、③新建进入,优点:Ⅰ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Ⅱ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缺点: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入大周期长、④并购进入,优点:Ⅰ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Ⅱ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Ⅲ有利于充分发挥利用被购企业的现有资源Ⅳ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缺点Ⅰ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较大Ⅱ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异,充满风险而缓慢)2.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⑴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当地化压力高,全球化压力低⑵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当地化压力低,全球化压力低)⑶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当地化压力低,全球化压力高)⑷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化的要求,通过复杂的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当地化压力高,全球化压力高)3.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系统:⑴制定逻辑:①全球化企业必须通过分公司的战略实施而服务于总部协调确定的价值创造过程②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帮助分公司适应当地环境,有利于分公司挖掘当地所有的机会和潜力⑵设计要求:①必须同时用于解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差异②必须反映分公司的战略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及其特征1.信息的定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数据: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2.对信息的评估:成本-收益分析(有形成本、无形成本、有形收益、无形收益)3.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二、信息管理工作(1.→6.)1.信息的采集:①明确采集的目的②界定采集的范围(对象、时间、空间)③选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口头信息源、电子信息源、实物信息源)2.信息的加工:①鉴别(比较法、查证法、佐证法、逻辑法)②筛选(真实性筛选→适用性筛选→精约姓筛选→先进性筛选)③排序④初步激活⑤编写3.信息的存储:①环节:归档、登录、编目、编码、排架。②注意问题:准确性问题、安全性问题、费用问题、方便性问题。4.信息的传播:①特点:目的性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著。②信息畸变的原因:传播主题的干扰、传播渠道的干扰、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5.信息的利用:有意识的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6.信息的反馈:环节: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要求:①反馈信息真实准确②信息传递迅速及时③控制措施适当、有效三、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要素:五个基本要素+硬件、软件、数据库31.1960s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MRP的基本内容: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MRP的依据:①主生产计划(MPS)②物料清单(BOM)③库存信息2.1970s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闭环MRP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采购作业计划3.1980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MRPⅡ系统组成: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MRPⅡ最大成就: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4.1990s企业资源计划(ERP):定义: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①财务管理系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②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③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一、决策与决策理论1.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2.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最优条件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3.决策的依据:信息4.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二、决策过程决策过程: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要求: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②明确目标,要求:所想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③拟定方案,要求: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④筛选方案:管理者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⑤执行方案:需要足够的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广大员工的支持⑥评估效果:与当初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三、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