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外国造园艺术》之神韵摘要:相信所有看过陈先生书的人都会有同样感觉,他的行文风格同我所见的大多的学术性文章都不太一样,因为作为学术文章,的确,大量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并结合翔实,用他在书中自己的话来说“油水很多”,所以,我在读这本书并没有感到拘谨,呆板,枯燥,反倒对他所描述的那些时代、那些园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键词:造园艺术差异风格引言他修订的这本《外国造园艺术》,在这本书上增加了插图和彩色插页,书末并附有“人名索引”和“府邸园林索引”。这是一本“很学术”的书,但作者一如既往地贯彻他那特有的“北窗风格”,幽默风趣地跟你拉家常、讲故事,时而露出嘲讽的微笑……这种轻松的笔调于仿佛不经意之间已引领读者周游世界,遍访名园[1]。1、意大利时期的造园艺术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盛期。作为反映当时意大利知识阶层的审美理想的园林,追求和谐的美,也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他们把园林视为府邸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木、水体等等都图案化,服从于对称的几何构图[2]。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朗特、艾斯塔、法尔尼斯、迦兆尼……这一座座园林别墅,引领读者在充满罗马古风的府邸中领略那迷人的林荫和水雾。(如图一所示)图表一艾斯塔别墅“水风琴泉2从这篇文章可知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大都造在贵族的乡村庄园里,选的是风景最好的地方:赏心悦目的景致、鲜花盛开的草地、开阔的田野、浓密的丛林、澄澈的溪、清亮的河。与中国园林相比较,中国明清以来,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高的粉墙。为了尉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就只好在园林里剪裁提炼,片段的再现典型化了的山水风光。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在真山真水之间,没有必要在园林里象征性地模仿自然。他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要把花园当作露天的起居场所;第二,要把它当作建筑与四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2、法国时期的造园艺术17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天下。以商迪府邸、孚-勒-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园林,是规则的几何式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比之意大利园林,它首先是大。以凡尔赛宫为例,作为三条城市大道的交汇点,580米长的凡尔赛宫横贯南北;宫墙西边,3000米长的凡尔赛园林主轴线纵贯东西。两年前,我有幸在一次出国机会中走进了凡尔赛宫,站在正对园林主轴的宫殿西墙下远望,当时的感觉恐怕只有卡通画上的叹词“哇——赛!”才略可搪塞,任何形容词都不足以达意——壮观的大台阶和层叠的“拉东娜”喷泉之下,名为“绿毯”的300多米长的大草坪向西铺开,与长达1600米的浩瀚水面相接,真是水天一色……超常的园林尺度,体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所谓的“伟大风格”;而把主建筑群置于园林开端且处于俯瞰全园的统率地位,更是反映了专制君主那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不禁想起作者那让人莞尔的妙语:“为了敬神,要有一帮僧侣,要有一座庙。路易十四的宫廷,那些王公贵族们,近幸内宠们,是他的僧侣;而凡尔赛,就是他的庙。”园林内建筑物的巨大、主轴线得到加强、众多的副轴线和小林园以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水面,也都是法国古典园林区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而关于伟大的造园家勒瑙特亥(时称“国王们的园丁,园丁们的国王”)生平的叙述,读来也是妙趣横生。路易十四虽说威严,倒也礼贤下士,不乏人情味儿,他与勒氏的交往也不乏形式上的平等,这在我们中国的皇帝3和他的臣子们看来,未免有点儿“掉价”。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法国园林是规则的而城市是不规则的,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历史时代的变化,因为法国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的封建社会是处于中世纪贵族地主分封对峙的环境下,并不存在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城市也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处于不规则的混乱状态,路易十三时期才逐渐开始稳固王室的统治,到路易十四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法国终于结束了混乱的日子,开始稳定下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人们自然更加向往代表中央集权统治的古典主义园林,自然认为规整中轴对称比例均衡的一切都是美的,而越是贴近大自然更加向往代表中央集权统治的古典主义园林,自然认为规整中轴对称比例均衡的一切都是美的,而越是贴近大自然的东西越是会引起他们对于黑暗时期啃树皮草根的回忆,自然被认为是丑的,因而那时的园林是君主集权的象征的规则式。园林、建筑、规则都是与历史息息相关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人们的审美是不同的,当然,当时代背景逐渐变化的时候,人们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当然,当时代背景逐渐变化的时候,人们的审美自然也随着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法国也开始追求英中式园林的感性与自由。“法国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状态的产物,是长期内战和混乱的见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争取国家统一,建立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反映着他们的这种理想,花园就造得方方正正。(图表二、三所示)图表三索园图表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43、英国时期的造园艺术18世纪是英国自然风致园走向无限风光的日子。经过17世纪中叶的革命暴雨的冲刷,强调对称、秩序的审美观受到了挑战,英国出现了浪漫主义,“重新发现自然”成了进步人士的追求。而“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英国的自然风致园是牧场式的,芳草如茵,绿荫如盖,再配上些池沼”,废弃中轴线,不要方正的植坛,园林的树木也不加修剪。18世纪下半叶,自然风致园更发展为追求野趣、荒凉和忧郁情调的罗莎风景画画意的“图画式园林”。(图表四所示)先浪漫主义者普赖斯说:“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就是,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18世纪的英国人在造园艺术领域发动了一场大革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在这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读读那些外国传教士们关于中国园林的描述,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某些六分真实、一分夸张再加三分幻想的“游园纪实”,足可与时下报刊上耸人听闻的“社会纪实”相媲美。当然,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例如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尤其是不仅到过中国,且在英国的丘园中建过一座中国塔的钱伯斯爵士,都对中国造园艺术作过十分中肯的评述。(图表五所示)通过这些传教士们及驻华使节的著述,欧洲人开始了解中国的造园艺术,并在英国自然风致园的风潮之下,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热”,以至于一位德国美学教授在1779年发牢骚说:“现在人建造花园,不是依照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依照先前的比较高雅的趣味,而只问是不是中国式的或英中式的。”但到了19世纪,这种“中国热”迅速降温,鸦片战争之后则荡然无存。作者写道:“中国园林和建筑是在中图表四英国自然园林图表五丘园5国文化被欧洲人更加了解之后才贬值的,是在中华帝国被武力征服,在欧洲人面前暴露出它的孱弱和腐败之后才贬值的,这就很值得思考了。”4、伊斯兰国家造园艺术书中介绍了伊期兰国家的园林,讲到源于《古兰经》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的十字交叉式阿拉伯花园,讲到被印度诗人泰戈尔称为“历史面颊上挂着的一颗泪珠”的泰姬陵……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句:本书虽写于1978-1989年,但资料搜集工作和一部分研究工作始于“文革”期间,在严酷和屈辱的日子里,作者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坚定的信念坚持搞“地下”学术工作,这在前言作者都有说,这一大精神给我们被残酷地践踏了的年华、精力和对祖国的忠忱留一份纪念”。5、中欧面对自然的思维差异欧洲人在自然面前采取的是积极的进取态度。他们不怕改造自然。朗特别墅的花园以水景为主,表现泉水出自岩洞,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一直泄入大海的全过程。但这一切都是在纵贯整个花园的笔直的轴线上进行的,是在整整齐齐的花岗石工程里进行的,就像一个可控的模拟实验。他们不怕把喷泉、水笛等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而且着重炫耀他们。格罗莫尔说:“人类创造的东西,如一所花园,一幢房屋,应该适应人的形象、人的尺度、人的创造手段和人的需要。”他把这叫做“人道主义”。意大利的花园,表现出对自然的步步逼近。但是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却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步步退让。总多少有一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气息,甚至有点儿原始崇拜,仿佛人类的文明越少越好。这就显出老庄思想的影响来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这跟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关系[3]。中国的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君主集权下的官僚统治,地主阶级一般并不当权,他们的子弟惟一的6发展道路是读书做官。但仕途凶险,他们不得不时时提防被挤出当权阶层,于是大多预留后路,一旦罢官,就以乐天知命的樵子渔夫自居,聊以自慰。园林就是为过那种失意之后,“与世无争”的“归田退隐”生活而建造的,免不了染上些个消极的情调。但因此也造成了园林的抒情风格。6、中欧园林反映的政治和生活理想不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来的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李明,把中国的城市和园林跟法国的城市和园林对比之后,敏锐地发现:中国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花园却是曲曲折折的;相反,法国的城市是曲曲折折的,而花园却是方方正正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不同。中国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反映着无所不在的君权和礼教的统治。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要想逃出这张罗网,自在地喘一口气,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4]。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法国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状态的产物,是长期内战和混乱的见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争取国家统一,建立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体制。反映着他们的这种理想,花园就造得方方正正。中国方正的城市和自然式的花园,法国曲折的城市和规整式的花园[5],清楚地说明,当时两国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想要摆脱的是什么,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中国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反映着无所不在的君权和礼教的统治。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要想逃出这张罗网,自在地喘一口气,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7、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不满足自然风7致园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画意园。普赖斯“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法国卢梭提出“重新发现自然”,却在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英国最早成为最大的潮流,最彻底的改造了造园艺术。美的本质不在被认为是由简单的数或几何关系所确定的先验性的东西。人们不再喜爱炫弄人工、力量、权威和财富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唯理主义的僵硬艺术风格使人感到厌倦。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文学艺术要求摆脱教条的束缚。自然风致园不在像18世纪上半叶那样去模仿画家的一副作品,而是要有“步移景异”的一连串绘画构图[6]。画面要能触动人的感情,要有诗意。法国人王致诚把中国的圆明园详细介绍到欧洲,圆明园的四十景图传到欧洲。用若干个景来构成园林,沿一条游览线观赏这些景,给景刻诗题名,直至“收集和剪裁自然的美”。中国的造园艺术对英国乃至欧洲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园林甚至叫做英中式园林,造有中国式的建筑物如塔、亭、桥。8、总结:通过以上对外国造园艺术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国造园艺术可谓是别拘役才,匠心独特。“造成这些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和贵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不同。它把创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与陶冶情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园林的发展填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为我们今天园林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8[2]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