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征求意见稿)GIAHS保护试点申报材料试点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9年12月2日摘要信息a.国家与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b.项目名称:哈尼稻作梯田系统c.表面积:13011.57公顷d.少数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以哈尼族为主e.推选/申请机构: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f.经由国家重点机构(NFPI):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CNACH,IGSNRR,CAS)g.政府合作者或其他合作伙伴:中国国家农业部中国云南省农业厅中国云南省红河州文化局中国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h.摘要(最多200字)遗产地范围涉及红河州红河南岸较为典型的哈尼梯田核心分布区——红河、元阳、绿春和金平四县,东经101°48′-103°38′,北纬22°26′-23°26′,总面积11029.43平方公里;总人口117489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73%,主要是哈尼族、彝族、傣族。保护区以元阳梯田为中心,向其他三县梯田区呈放射状辐射,包括甲寅、宝华、牛角寨、多依树、坝达、老虎嘴、哈播、哈德和金河等八个重点保护地。系统描述1.系统特征1.1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1.1农业生物多样性哈尼梯田种植的水稻具有很高的品种多样性,据调查,当地有水稻品种195个,现存的地方水稻品种有48种。常见的水稻品种主要有红脚谷、水红脚谷、大白谷、麻线谷、蚂蚱谷、皮杂谷、长毛谷、山谷、香谷、水黄糯、大毛糯等。当地许多传统的水稻品种,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如哈尼族世代连续种植的水稻品种“Acuce”,至少自公元1891年至今未发生变异,其独特性体现在:①产量稳定:20年来平均产量为4.98T/ha,最高5.19T/ha,最低4.82T/ha;②抗病稳定:无病虫害流行记载,20年稻瘟病未流行;③传统耕作:不使用农药化肥,适应低纬高海拔环境。这种水稻品种数千年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一方面为其他品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这种水稻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除水稻品种多样外,其他农业生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梯田内有天然生长的各种鱼类、螺蛳、黄鳝、泥鳅、虾、江鳅、石蚌、蟹等水生动物,以及浮萍、莲藕等水生植物;梯田的田埂上,天然生长有水芹菜、车前草、鱼腥草等野生草本植物;哈尼族还在梯田内放养鸭和各种鱼类,包括鲤鱼、鲢鱼、鲫鱼等,并在田埂上种植黄豆。1.1.2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据初步统计,哈尼梯田系统及其附近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5667种,其中裸子植物29种,被子植物5648种;野生动物689种,其中兽类112种,10亚种,两栖类56种,爬行类71种。在梯田系统的内部及其附近,有极高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植被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梯田系统内部的森林位于梯田的上方,根据其功能用途分为水源林、寨神林、薪炭林。系统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的野生动物:熊、岩羊、穿山甲、风猴、鹿、水獭猫、豹等;多样的野生木本植物:旱冬瓜、喜树、南酸枣、白沧树、红木荷、毛刺花椒、香叶树、让胶木、柃木、新木姜子、丹柄茶、乌饭、山茶、短刺栲、桫椤树、克雷木、多脉冬青、杨梅、金竹、樱桃、华灰木、木通、茅栗等;多样的野生草本植物、滇白珠、毛蕨菜、朝天蕨、紫茎泽兰、有刺凤尾蕨、碗蕨、香清、荩草、糯米团、鞭打绣球、白蓼、兔耳兰、下田菊、旱芹、水芹、鱼腥草、野磨芋、黄花菜、土茯苓等;多样的野生菌和昆虫:香菇、银耳、木耳、白参、青头菌、干巴菌等。1.2集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身提供丰富多样的绿色食品哈尼族梯田稻作系统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拔700~2000米之间的山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形成了典型的水稻立体种植业(表1);同时,水稻生产过程中仍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并且形成了稻-鱼、稻-鸭的物质循环利用和共生体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表1哈尼稻作梯田的立体分布梯田类型分布的海拔范围耕作方式北热带河谷梯田南坡800m;北坡700m双季稻南亚热带中山梯田南坡800-1200m;北坡700-1200m;东坡450-1200m双季稻中亚热带中山梯田1200-1500m双季稻北亚热带中山梯田1500-1800m单季稻南温带山区梯田1800-2000m单季稻因此,哈尼梯田稻作生态系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对降雨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山地的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山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指导作用。1.3景观和水土资源管理特征1.3.1哈尼梯田景观特征哈尼梯田景观在空间上形成了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并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图1):天然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地表径流(部分下渗),地表径流沿坡面流经森林、村寨和梯田,由于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从而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截留在梯田中,并逐级沉淀,使梯田肥力增加,最终只有多余且不带有任何泥沙的少污染的水流入沟谷中的江河。由此可见,这种空间结构具有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保证村寨安全、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具有自净能力等功能。图1空间上形成林-寨-田-河四度同构的生态景观特征图2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形成良性循环1.3.2水(利)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哈尼族对当地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其方式独特、简单、经济而又高效,为哈尼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借鉴哈尼族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村规民约等保护措施修造耕种保护粮食、鱼虾、野菜、稻草动植物食品、薪材、建材降雨森林光热微生物地面水土壤村寨肥料微生物河谷梯田水土肥地面水土壤肥料海拔升高1.3.2.1水利资源利用①冲肥(水力冲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水力冲肥法”。“水力冲肥法”分成两种,一种是人工冲肥,即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蓄积于内,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沿沟一线均有专人照料疏导(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小积肥塘)。肥料进田经过翻犁被压入田泥底层,变成了长效的底肥;另外一种是“自然冲肥法”,即每年六七月间,当雨水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入水沟时,哈尼族会将沟水引入梯田,给正值扬花孕穗的稻谷提供肥料。“水力冲肥法”不仅节约了施肥过程中可能消耗的能源和电力,又充分利用了村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及自然水土流失带来的营养物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护水环境提供重要参考。②水碾、水磨、水碓的使用哈尼族利用沟渠流经村寨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在各家各户的下方建起了水碾、水碓、水磨等生活设施,他们用水碾除去稻壳,用水碓磨面,用水磨舂米,进而加工成各种可口的食品。水碾、水磨、水碓的使用是哈尼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体现。1.3.2.2水资源的管理①兴修水沟与泥沙沉淀水沟管理对梯田的灌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山上而来的水须通过水沟才能到达梯田。哈尼族开挖水沟的目的是接住高山森林中的流水和山里渗出的泉水,用来灌溉梯田。此外,水沟还可将其携带的泥沙在进入梯田之前沉积下来,避免了由于泥沙不断淤积使梯田面不断升高,保水能力下降的现象。哈尼族开挖集体水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已经开挖的水沟上方不可以再开挖水沟,只能在其下方开挖水沟。因为开挖的新水沟会截住旧水沟的水流。②水量的分配为使每村每户都能合理分配到水资源,哈尼族发明了独特的水量分配方式,即分水木刻、分水石刻和沟口分配。具体方法是:根据灌区面积和沟水流量,按沟渠流经的先后顺序,在用沟分界处放置一横木或改用石头或留一个小水口,按每一片梯田的实际需水量进行分水,这种简便易行的分水方法就是所谓的“分水木刻”、“分水石刻”和沟口分配。这种水量分配方式既可使高山梯田水量适度,又能保证低山稻田的灌溉,开拓了山区水利灌溉之先河。③沟长制度水量分配的实施者是沟长,沟长的首要工作是必须进行赶沟(即疏通水沟),其次是分配水量和调节水资源利用纠纷。因此,沟长为水沟管理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力,用水沟水源进行梯田灌溉必须缴纳“沟谷”,即:用水沟中的一口水(可以灌溉2~3亩梯田)就必须交纳一斗沟谷(2.8~3.0斤)给沟长。每年所收沟谷由管理水沟的人平分,作为一年工作的劳动所获。1.3.3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哈尼梯田地区人们靠山吃山,因此非常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稀缺的土地资源,体现为各种形式的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在高山森林区,利用林下阴湿的环境种植草果等喜阴的经济植物,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在中半山的荒山坡地种植包谷、荞子、薯类等作物,在村寨周围、房前屋后种植桃梨等水果和蔬菜;在下半山及河谷地带种植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经济果木。1.4本土和当地的知识体系1.4.1水沟的管理制度水沟管理对梯田的持续存在具有决定性作用,哈尼族对水沟的管理主要通过沟长制度来实现,沟长具有完全的管理权,其责任是巡查、维护、修理水沟并对水源进行管理,因而维系了该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1.4.2梯田的开挖和管理哈尼族有悠久的垦田种稻历史,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哀牢山地区自然环境的梯田耕作程序和梯田管理制度。1.4.2.1梯田的开垦哈尼族开垦梯田,首先在山坡较平缓处开挖出缓坡旱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耕作,缓坡旱地逐渐变成较平的旱地,然后依据灌溉条件而采取不同措施,把旱地改造成台地,并使之不断熟化最后再改造成水田。如此以往,哈尼先民不断地开挖新的旱地,不断地改造出新的水田。随着开挖台地的增加,梯田也越来越多。经过哈尼人民几千年的努力和积累,形成了如今层层叠叠的梯田和一座座的田山。1.4.2.2梯田的维护红河南岸地区降水丰富,山坡坡度较陡,梯田极易发生崩塌和滑坡。为保持梯田的保水性,哈尼人民对不同坡度的梯田采取不同的措施。如:高山区和中山区梯田采用长年淹水的方式,而低山区梯田采用季节淹水(种水稻时才淹水)的方式;同时,在栽插水稻之前和收割之后,把梯田田埂清理干净,并把田泥糊在田埂上,一方面可为梯田增加肥料,另一方面可杜绝田鼠等动物的破坏,增加梯田的保水性。除这种经常的维护外,哈尼人民还在雨季到来之前出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把所有的水渠修通,并在暴雨季节派人疏通水渠,随时排走多余的水,以保证梯田和水渠的安全。1.4.2.3梯田的耕作体系哈尼族梯田耕作达到了精耕细作的程度。哈尼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耕作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一些抽象的生产生活理念,而这些理念以神祗、礼俗、民谚等形式,构成了一个文化系统,长期指导哈尼族的梯田农业生产。栽秧株距的确定哈尼族根据不同海拔梯田的光、水、热条件的差异,不同海拔的梯田采用不同的株距,以保证水稻较高的产出。一般高山梯田采用密植,株距3~4寸;低山梯田株距较为稀疏,为4~5寸。稻鱼/鸭共生由于梯田农业长年流水不断,哈尼族在进行稻谷生产的同时还有效利用现有的水和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鱼养鸭不仅不占水面,而且还起到了除草、捕虫、施肥等作用,除此之外,鸭群每天日夜不停的用嘴巴啄动水稻根部和土地,直接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的循环。因此,稻田养鱼养鸭使鸭、鱼、水田、水稻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鱼类使这个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结构和动植物循环利用体系,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1.4.3森林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森林是梯田的“天然水库”,是哀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