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前为什么不用冒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引文前为什么不用冒号问:《凡卡》中有这样一句话:“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叫起来”后面为什么不用冒号?答: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示下文。它既表示提示,又表示停顿,而且是较大的停顿。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为了让读者注意下面的话是引用的,并且要在引用的话之前作较大的停顿,这样就要用冒号。如果不强调提示作用,又不作较大停顿,引文前就不用加冒号,而用逗号。问题中提到的《凡卡》中的那句话,是凡卡回忆往事一部分。凡卡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满怀幸福的感觉回忆往事的,他的思绪是快节奏的,只有读得较快才能传达出这种情感的节奏。所以“叫起来”同爷爷的话之间不能作较大的停顿,而且“爷爷不由得叫起来”是紧接前面的事件来叙述的,提示作用显得不重要。这里既不能作较大停顿,又不必强调提示,所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再如:“我会替你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你祷告上帝……”“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你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这两句话中引用的话前面也没有用冒号,也是因为停顿较小,又不强调提示的作用。破折号的双用问:《少年闰土》中有句话:“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破折号?答:运用破折号,表明它的后面有解释说明的语句,通常用一个破折号引出。如果引出解释说明部分之后,这句话还要紧承前面的话头继续说下去,那么,解释说明部分就成了插在中间的“夹注”,它的后面还要再用一个破折号,这叫做破折号的双用。《少年闰土》中的这句话就是这种情况。另如,“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脱掉身上的皮。”双用的破折号,其作用相当于括号,不同之处是,双用破折号中间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要读出来;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不能读出来。用引号和不用引号问:“啄木鸟舌头又细又长,尖端生着不少‘钩子’。”这句话中的“钩子”这个词加了引号,下面又说“伸出带钩子的舌头”,“钩子”没有加引号。同样一个词为什么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答:《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引号除了用来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以外,还可以用来标明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上面句子中的“钩子”,不是一般的铁钩、木钩,而是生在啄木鸟舌头上的类似钩状的东西,为了说得通俗形象,把它叫做“钩子”,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所以加了引号。下面再出现“钩子”这个词语时,读者已经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不致感到费解,有了前面的语言环境就可以把它当作一般词语使用了,所以不必再加引号。用“的”和用“地”问:“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这句话中的“撞击”是动词,为什么前面用“的”而不“地”?答:“撞击”在一般情况下是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可以带宾语;但它在这个句子中不作谓语,而是充当“作”的宾语。动词作了宾语就取得一些名词的性质,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用来表示某种事情或事物。“撞击”作了宾语,取得了名词的性质,它前面的修饰成分“急剧”就不再是状语,而是定语,定语的后面当然要用“的”。这种句子是常见的,再举一例: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有时还进行激烈的争论。(伟大的友谊)感叹句与“啊”2问:“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句末为什么不用叹号?答:这个问题实际是在问:句子末尾用了语气词“啊”,是否都是感叹句?简要的回答是:感叹句末尾经常用语气词“啊”,但是,句末用了“啊”的句子不一定是感叹句。语气词“啊”,应用范围很广泛,既可以用来表示感叹语气,也可以用来表示陈述、疑问、祈使语气。如:“这样做不好啊(哇)”(陈述语气);“请坐啊(呀)”(祈使语气);“你去不去啊(呀)”(疑问语气)。“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这是个肯定语气较重的陈述句。在课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肯定“小金花”的坚强,从而劝说她应当擦干眼泪唱一曲《捣米谣》。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突出赞美的强烈感情。尽管肯定的语气较重,但仍然是在说明事实而不是抒发强烈感情,是陈述句而不是感叹句,所以句末不用叹号。《桂林山水》中两处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有两处标点符号运用不一样:①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②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句号一个在引号里,一个在引号外?答:句末点号用在引号里边还是用在外边,关键是看引用的部分是作为独立的句子还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来使用的。如果是作为句子,句末点号就要用在引号里边;如果是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句末点号就要用在引号外边。从形式上看,引号前面有冒号提示下文,一般来说引文就是独立的句子。例如,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号前面有冒号表示提示下文,引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所以句号用在引号里边。这样使用引语,冒号后面要有停顿。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引用部分和前面的“真是”合在一起构成省略句,不是独立的句子,所以句号用在引号外边。“真是”和引语之间没有停顿。前面那句话,如果改为“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成了句子的一个成分,句号就要用在引号的外边了。缩句实例分析问:在练习和考试中还有缩句的题目,对于一个句子如何缩,缩到什么程度,老师们的看法往往有很大的分歧。请问:缩句到底要注意些什么?答:下面通过对几个缩句实例的分析来解答这个问题。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A:老人们钓鱼。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3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C:海棠树开满了花。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C:柳树上挂冰条儿。D:柳树挂冰条儿。E:树挂冰条。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A:鲸是鱼类。B:鲸不是鱼类。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感叹句和反问句4问:“我们的生活不是在不断地起变化吗!”这个句子是感叹句还是反问句?答: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的句子,明知故问、发问而不要求回答,它的典型格式是“不是……吗”。上述句子明显具有反问句的特征,是反问句。读者之所以产生疑问,是因为句末用了叹号(!),实际是在问:“反问句句末能用叹号吗?”回答是:有的能用,有的不能用。那些表达意思十分肯定、语气非常强烈的反问句,句末可以用叹号。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意思是:我当然比不上他,差远了。上述句子就属于这种情况,表达的是十分肯定的意思: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在不断地起变化。所以句末用了叹号。如果表达的意思虽然比较肯定,却还有疑问之处,这样的反问句句末就不能用叹号,只能用问号,如,“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课文《穷人》中的问号、叹号和省略号问:《穷人》这篇课文的第九、第十一两个自然段中用了6个问号、4个叹号和7个省略号。这样运用标点符号同内容表达有什么关系?答:《穷人》这篇课文的第九、第十一两个自然段中这样频繁地运用问号、叹号和省略号,同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课文描写的是桑娜忧伤、自责而又坚定的矛盾心情。她没有跟丈夫商量就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为此思绪纷乱,疑虑重重,但她对自己的行为并无反悔之意,为了救人之难,她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在这一部分课文中,问号、叹号和省略号的多次连用都是为表达这一复杂矛盾心情服务的。问号的运用──表现桑娜的疑虑重重:桑娜有5个孩子,过着“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现在又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自己的行为,似乎连她自己也不理解,对丈夫回来会怎么做,更是感到惶惑。一连串的问号正是为了体现她内心的重重疑虑。省略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的话意犹未尽,内心充满矛盾: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引文都是桑娜的内心自白。引文中的很多省略号表示她想了很多,除了字面上已经说出的以外,还有很多想说而没有说出、难以说出的话。桑娜的话不全说出来,还可以启发读者去想象。叹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种种强烈感情:桑娜虽然担心丈夫回来责怪她,但又急切盼望他早点回来。“还没来!”“没有人!”表现了她的盼望和风雨夜惊恐失望的强烈感情;“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更好!”表达了她义无反顾的强烈感情。课文《伏尔加纤夫》中的“着”字问:课文《伏尔加纤夫》中用了22个“着”字,怎样正确理解这些“着”字的读音和意义?答:课文中的22个“着”字,可以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最多,也是“着”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表示动态的助词,共有19个,如“迈着”“踏着”“载着”“望着”,表示这个意义的“着”读轻声zhe;第二类是语气词,表示程度深的语气,只有一个,即“着哩”(“路还长着哩”);第三类是作为一个语素,附着在某些动词后面,共同构成介词,也只有一个,即“沿着”的“着”(“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表示以上两个意义的“着”也读轻声zhe;第四类是实词性的语素,只有一个,即“穿着”的“着”(“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表示这个意义的“着”要重读,读作zhuó,它的语素意义是“穿(‘穿衣’的穿)”“接触”,构成的词语有“穿着”“衣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