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义特征分析法1、语义特征分析法是从语义学中引进的方法。在语义学中通过对同一语义场中不同词语的语义特征(即“义素”)的分析来比较词义的异同。国外较早把语义特征分析法用在语法学中的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该学派发展到后期,将词的语义特征也做为词语搭配的限制规则。如动词“喝”要求主语和宾语具有如下语义特征:“喝”的主语:[+名词,+有生命,+动物]“喝”的宾语:[+名词,+液体]所以“人喝水”这样符合语义特征限制的搭配可以,而“人喝饼”、“桌子喝水”这样不符合语义特征限制的搭配是不成立的。2、要注意的是,语义学中的语义特征与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不同。语义学中的语义特征是针对个别词的约定意义而言,个别词与同一语义场中的其它词的区别特征是固定的,不改变的。而语法学中的词的语义特征是某一类词在具体的句式里临时组合所产生的共同概括特征。二、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变换分析能发现两个语法结构的异同,而语义特征分析则能说明句法结构异同的原因。1、语义特征分析可以解释词语的搭配规律。A1A2递了支香烟给张三→递给了张三一支香烟(√)让了个位置给李四→让给了李四一个位置(√)扔了个皮球给小王→扔给了小王一个皮球(√)B1B2讨了支香烟给张三→讨给了张三一支香烟(×)抢了个位置给李四→抢给了李四一个位置(×)要了个皮球给小王→要给了小王一个皮球(×)A1与B1两组在形式上都是:“动词+了+名词短语+给+名词”。但是通过变换,我们发现A1与B1的结构存在不同。经分析发现A1与B1的动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A1组的动词都具有:[+给予,—取得]B1组的动词都具有:[-给予,+取得]故变换和词语搭配不同。2、语义特征分析能说明相似结构的差异,解释歧义产生的原因。3、语义特征分析在语言应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如语言教学与研究,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编制电子词典等。总之,语义特征分析有利于对语法结构和语义的理解,它已日益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实现形式与意义统一的重要途径。总结以上各种句法分析方法,各有长短: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简便适用;要分析某一语言单位的结构层次,可用层次分析法;要判断两个句法结构是否相同,可用变换法;要解释两个结构异同的原因,可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某一语言片断进行语法分析时,选择何种句法分析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也可以结合着使用,如变换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就常常结合着使用,先用变换法发现两个结构的异同,再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出原因,并总结出规律。总之,在汉语语法研究中采用方法上的多元互补,进行综合研究是必然的。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1、便于归纳句型,掌握句子的结构规律。2、使用提取主干法,容易检查出句子的毛病。3、它适用于所有的单句句型,有的句型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起来较困难,如双宾语句、兼语句,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则比较得心应手。4、符号简单明确,各种成分能一目了然。(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1、不能如实反映句子的结构层次,这是最致命的弱点。如:“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这句子是有歧义的:A:相当于“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放得不太大)。B:相当于“这张照片放得大了一点儿”(放得太大了)。造成上述歧义的原因是内部构造层次不同。但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无法分化这种歧义现象,不管表示A义或B义,都分析为:其层次差异为:再如:(1)洗干净了。(2)挖浅了。(3)挖深了。例(1)表示的语法意义是行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例(2)表示的语法意义是,行为动作完成了,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例(3)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是(1),也可以是(2)的意义。从格式上看例(1)(2)(3)都是“动+形+了”;从结构性质看,例(1)(2)(3)都是属于动补结构。而语法意义的不同是由于内部构造层次的不同。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不能体现这种差异的:(1)洗干净了(2)挖浅了(3)挖深了例(1)(2)(3)的分析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而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展现这种差异:2、对句子内的短语分析不一致,有的保留整体,有的分散,不易掌握。如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在任何情况下都为一个整体;谓词性短语作谓语时要分解,做其它成分(主、宾、定、状、补语)则作为一个整体,不再分析;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宾语要分析出中心语和附加成分,做其它成分(主、宾、定、状、补语)则作为一个整体,不再分析;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宾语要分析出中心语和附加成分,作其它成分时作为一个整体。3、相比层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小,只适用于单句句法分析,不适用于词法分析和复句分析。含义: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及着眼于考查分析句法结构和与此有内在结构联系的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给原句式分类定性或者分化歧义的目的。*原句式:被观察分析的句式。*变换式:和原句式有变换关系的句式。建立运用的条件:1、语言当中存在很多同义格式,在客观上为变换分析的实现建立了基础,为变换分析的建立运用提供可能。2、具有相同语义关系的句法结构,其语法表现一致。这种现象为变换分析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条件。→结论:在语义关系结构中,只要各语义成分所扮演的语义角色不变,即使语义成分的顺序发生变化,语义成分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体意义仍然不变。这正是原式和变换式之间语义同一的重要保证。因此语言当中一系列具有相同语义关系的句法结构,具有相同的语法表现,是构成变换句阵的重要条件。变换的类型:*指称形态:从意义上来说,一个指称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概念,一个名称,在语法上它表现为一个体词性成分。*陈述形态:一个陈述从逻辑意义上来看,就是一个命题,命题就是一个说明,表述或判断,在语法上表现为谓词性成分。1、同类变换原式和变换式的语言表达形态一致,可以是由一个陈述形态变换为另外一个陈述形态也可以是由一个指称形态变换为另一个指称形态。2、异类变换原式和变换式语言表达形态不一致,可以由一个指称形态变为一个陈述形态,或由一个陈述形态变为一个指称形态。变换手段:1、成分换位(语序)。更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位置,从而构成不同于原式的变换式。2、成分增减。在原式上增加或减少一些成分构成变换式。3、成分替换。替换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构成变换式。4、成分分合。通过对原式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的分裂与合并构成变换式。作用:1、能够更好地分化歧义。分化由分析对象内部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用变换揭示不同语义关系,分化歧义。2、给某些句法结构分类。指的是构成成分的词类相同,成分的排列顺序相同,内部结构层相同的句法结构。3、给某些句法格式定性。(归类)4、区分、确定某些句法成分的语义属性(格角色)。某些句法成分的语义属性,有时在一种句法结构中可能得不到明确的显示,需要更换一个同义的使用环境,使之得到明确的标记。5、运用变换分析,可以系统地描写同义句之间的变换规律,建立汉语语法变换系统。局限:它只能指出某个格式内部在组合上的差异或者对某些歧义现象进行分化,而不能进一步揭示造成这些差异或歧义的深层原因。动宾离合词的扩展用法及其特征在汉语词汇中,有一些词,语素间的结合不太紧密,中间可以加入其它成分,能扩展。一般称这类词为“离合词”。这个名称恰当地概括了这类词的特点:这类词一般由两个语素组成,可离可合,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词,具有单一的意义;分离扩展的时候,是词组。如“理发——理了一次发/吃苦——吃了不少苦/洗澡——洗了一个澡”等。(下文动宾式结构用DM表示,D代表动词或动词性语素,M代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应该说,这是汉语中一种很有特点的语法-词汇现象。本文从外国人学汉语的角度分析一下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用法与其特征。一、离合词的扩展用法离合词的两个语素一般是动宾关系,一般由单音节动词性语素加单音节名词性语素构成。如“动身、失眠、发言”等;此外也有形容词性宾语、动词性宾语。如“着凉、保密、受骗、造反”等。这些离合词基本上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特点:1、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如“他结婚了”,“他正在发言”。2、后边可以加动态助词“了”,如“他睡觉了”,“他伤心了”。3、能够接受副词的修饰,如“他们已经见面了”,“他又生气了”。4、能以肯定否定形式相叠,如“昨天洗澡没洗澡”,“他着急不着急”。这些特点,学汉语的外国人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离合词的特殊的一面,即可以扩展这一点则掌握得不好。因为对离合词怎样扩展,在什么情况下扩展不容易搞清楚。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般地说,离合词的扩展不外乎这三种情况:(一)用“了”、“着”、“过”扩展1、当强调离合词所代表的动作已经完成,而且在同一个句子中不再有其它的动作发生时,不扩展。如:劳动人民翻身了他辞职了他订婚了2、当强调离合词的构词成分——动词性语素所代表的动作时,扩展。可分三种情况:A.如果强调动作已经完成,用“了”扩展。如:劳动人民翻了身了他辞了职了他订了婚了这种情形,一般有句尾“了”,或者后边还有其它动作紧接着发生。例如:我们见了面以后,谈了很多事情我每天早晨起了床就去操场锻炼身体他吃了饭就出去了B.如果强调的是动作的持续,用“着”扩展。如:他正吃着饭门口有两个人站着岗他发着烧就上课了C.如果强调的是过去的经历,用“过”扩展。如:他给我帮过忙这个人在那次会议上发过言,我认识他他们在小河边散过步在B、C这两种情况下,“着”、“过”不能放在离合词的后边,而一定要放在两个语素的中间,否则,就会出现下面这样的错误:*孩子们鼓掌着欢迎我们*我去医院看病过了*他结婚过了(二)用数量词(词组)扩展很多动宾结构离合词的两个语素中间,可以加数量词。如“打一年仗”,“出一趟差”。这里的数量词作前面的动词性语素的补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此外,有时还对后面的宾语有修饰、限制的作用,其位置是不能随便挪动的,而外国学生则常常把数量词放到离合词的后面,如:*我和师傅握手了两次*我们听了工厂领导同志的报告,为他们取得的成绩鼓掌了三次*昨天晚上我们散步了半个小时(三)用其它成分扩展这里说的其它成分,指经常用的“什么”、“点儿”、“他的(谁的、你的、我的)”等。如“吹什么牛”、“操点儿心”、“造他的反”等。另外,有的时候,动作需要重复,但只能重复动词性语素,而不能连宾语一起重复。如“握握手”、“聊聊天”、“理理发”、“帮帮忙”等。如果要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加动态助词“了”时,要加在重复的动词性语素中间。如“握了握手”、“聊了聊天”、“理了理发”、“帮了帮忙”等。二、离合词DM的特点以上谈了动宾结构离合词的三种扩展方法,我们已经知道离合词DM的扩展是有限的,不像短语DM那样自由。在下面,通过把离合词DM与语法学界公认的短语DM作比较,更深入地认识离合词DM的特征。(一)用变换方式分化1.DM→把+M+D(+补)+了A组(短语DM)B组〖WB〗(离合词DM)插门→把门插上了插嘴→?吃菜→把菜吃了吃亏→?做饭→把饭做好了做梦→?算账→把账算好了算数→?2.DM→M是+代(名)+D+的插门→门是他插的插嘴→?吃菜→菜是他吃的吃亏→?做饭→饭是妈妈做的做梦→?算账→账是老张算的算数→?A组是公认的短语,可以用1、2式变换,B组是离合词,不能变换,可见A组和B组是有区别的:A组结构松散,可以打乱原来的语序,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B组结构比A组严紧,不可任意打乱,除了中间有限的插入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二)用扩展的方式分化考察短语DM和离合词DM的扩展式,也可以发现离合词DM的特征。1、间接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A.丢钱:他丢了你的钱B.丢脸:他丢了你的脸A句B句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完全一样,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有差别的。A句的6(钱)和3(丢)的搭配是成立的,即可以说“钱丢了”,而B句中的6(脸)和3(去)是不能搭配的,即不能说“脸丢了”。同样的例子还有:A.担水:担了一个月的水B.担心:担了一个月的心A句中的6(水)是3(担)的动作对象,B句中的6(心)却不能成为3(担)的对象。根据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离合词DM的动作性成分跟间接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受到词义单一性的限制,不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直接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