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农业与工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综合专题二:农业与工业【课程标准】【命题趋势】1.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差异的区位因素。2.分析我国主要商品粮、商品棉及商品糖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3.分析我国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特征差异的区位因素。4.分析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特征产生的区位因素。5.分析发达国家三种不同类型农业现代化特征及其产生的区位因素。6.通过区域平面图或等高线图,来分析自然条件如地形、城市、河流对农业生产地区差异产生的影响。7.命题方式:结合“某一企业厂址、工业区、城市功能区”,要求学生分析和选择某类最佳区位,并进行合理布局;结合某一案例,要求学生评价某一区域内工业区位或某一地域区位布局的合理性;结合某一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结合某一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分布图或某一案例,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或不利因素。8.关注基本原理或理论,重知识宏观建构;落实到具体区域,分析典型案例,重视知识的应用能力。①提供某区域的轮廓图,要求填写相应的城市及主导工业类型,分析归纳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向。②从宏观角度呈现某种工业布局如钢铁、微电子、家用电器、服装、炼油的地理空间格局,要求考生分析归纳出其空间格局的特点、分布规律、工业发展条件及影响其发展与布局的区位因素。⑤比较同一种类型的工业布局(如钢铁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说明其形成机制。从历史的角度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某国(如英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地域类型的演变情况与空间格局。④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归纳某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迁移情况。如电子组装业从日、美向东南亚的迁移走向及原因。专题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农业与工业(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9.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是今后命题的趋势。如农业生产与“三农”问题,将地理与政治联系起来,三次技术革命与历史联系起来等。【复习策略】1.会分析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影响这些重要地理事物分布或布局的区位因素。如: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第二是运用这些区位因素,再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并对这些地理问题或地理现象进行评价、反思。如分析我国新疆长绒棉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见,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提高这部分内容复习效率的关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运用比较法对比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国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方法复习。对于世界粮食生产和分布,可选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征。2.对某一地域农业生产类型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该地域的范围;②农业生产条件;③农业生产对象(或类型);④农业生产特点及经营方式、产品;⑤比较各地域类型的差异等。3.对于某种农产品的区位分析:要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从其生活习性入手,主要考虑主要分布区,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农产品是指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玉米、棉花、亚麻、黄麻、桑蚕、甘蔗、甜菜、大豆、花生、油菜、茶叶、咖啡、可可、天然橡胶、油棕、剑麻、金鸡纳霜等。这些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与主产区,以及生产水果、蔬菜、花卉、乳肉禽蛋的城郊型农业;饲养牛羊马骆驼等的畜牧业的区位因素是高考经常出现的内容。4.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等。其相应的复习思路主要是:①是根据教材中典型地域类型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域类型的主要特征,如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征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②是根据这些地域类型的概念或主要特征,判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相关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等。5.工业的基本理论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五大因素,此部分的复习是重点。在五大因素中,重点复习经济因素、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方面。复习时,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归纳,理清各个因素的不同影响,然后再综合利用典型图或企业进行复习,从而达到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综合评价某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能力。6.在工业区位的复习中应该紧紧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融合。工业区位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交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光、热、水灾害性天气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市场交通科技政策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来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复习时要构建起正确的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找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正确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7.要经常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标题进行回忆总结,思考每章、每节、每个标题包括的知识内容,思考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充实完善原有的知识主干,在回忆中查漏补缺,细化主干知识的细节,不断强化主干知识。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人文地理中的有关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旅游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所以复习时一定在掌握区位分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区位分析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既考虑自然因素,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既考虑有利因素,又要考虑不利条件,确保答题的全面性;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主导因素,分析问题实质,体现答题的主导性;分析时要注意紧扣题目要求,如要求回答自然条件,就不必回答社会经济条件,要求回答主导因素,就不必面面俱到,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不能光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过于概括、空洞的语句,一定要结合区域的实际,增强答题的具体性。还要注意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区位分析,要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体现答题的动态性;要把区位因素分析落实到一个区域上,要主动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思考,体现分析问题的地域性。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干知识】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知识精讲】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1)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区---林牧业。(2)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如:红壤---茶树。(3)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劳动力:数量、质量(3)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易腐烂变质的产品需要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4)政策:受到国家政策变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5)科技:科技含量高,农业生产才会高产、优质、高效。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我国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种植粮棉(灌溉水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难点点拨】掌握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1.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应该采用综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1)具体试题中设问的知识归类;(2)农业区位因素的展示;(3)抓住农业的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典型例题】例1.选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可以是近年经典的高考题或各地的模拟试题),注意例题后需要添加小栏目如:“知识链接”或“”或“方法探究”或“误点警示”或“发散类比”等,展现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例1:(2005全国)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A.E、FB.F、GC.E、HD.F、H3.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D.总是收益最低解析:文字资料提示:城镇是唯一市场、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作物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排除其他因素,展示了计算公式。根据图文信息归纳如下: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即距离近,运费低;距离远,运费高。从图中显示:作物X距城镇最近(O-G),收益最高;作物Y距城镇居中(O-I),收益也居中;作物Z距城镇最远(O-J),收益最低。可见其中距离远、运费高是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第1题根据归纳表中信息,三种作物甲乙之间、乙丙之间,市场价格差别均为400元,生产成本差别均为200元,但丙作物收益(800-运费)最高,说明其运费低,推论距离近,因而判断X线代表丙作物;甲作物收益(400-运费)最低,反映其距离远,运费较高;因而判断X、Y、Z分别代表的作物是:丙、乙、甲,即D选项正确。第2题综合分析三种作物的最佳种植范围,以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X所代表的农作物收益高、距城镇近,在OE之间是最为理想的范围,再远距离增加,运费增加,收益会明显减少;同理Y所代表的农作物收益和距离也居中,种植到H即可,否则运费增加,收益会减少较多;因此以OJ之间的E、H为界线较为合理,故选项C是正确选项。第3题对三种作物进行比较,以作物Z为例,图中显示:Z所代表的农作物其最高收益与Y之间的差别,同Y与X之间的差别基本相同,说明其距离城镇虽远,但总运费并不很高,也说明单位距离的运费不高,这就反映该作物市场价格低、成本也低,减去运费后,还有一定收益。所以选项中并非是单位距离运费高,也不是随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更不是收益最低,排除B、C、D选项,故A为正确选项。答案:1.D2.C3.A命题意图:本组选择题突出的使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给考生制造了新颖情境。模型的方法是地理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增加了抽象思维的力度和数理方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理解能力.试题要求和命题意图:本组试题是农业区位因素的灵活运用,结合实际情况,把三种不同的农作物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综合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