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产业结构与莱阳经济的发展黄帅2015级农区域规划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莱阳的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调整和改变。本文从莱阳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状况以及莱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另外,还分析了莱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客观的分析了莱阳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另一个层面上更好的看清了莱阳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水平。关键字:产业结构,优势产业,产业布局,经济增长,新兴产业。一、地理概况:莱阳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120°59′12〞,北纬36°34′10〞-37°9′52〞。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海岸线长27.5公里。1987年莱阳撤县设市,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是连接胶东半岛各地的交通枢纽。莱阳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地势北高南低,北有低山丘陵,南有平原沃土。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面积有1734平方公里,人口有87.86万人。二、产业结构及布局现状: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7:41:12。产业布局:(一)农业优势产业布局1、1986年之前莱阳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大幅度增产,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卖粮难、收入低、缺钱花。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结构调整必须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发挥本土优势。莱阳有两大优势:以有菜种良的传统,二室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他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蓝烟铁路、7条国家和省级交通干线穿境而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离青岛、烟台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各100公里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因此确立了莱阳以蔬菜加工出口为突破口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又担负着富农安民的重任。现在莱阳的农产品加工业几经探索实践,已经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型:最上层建立了一批有较强加工建汇能力的出口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中层建立了一批中小型加工企业和产品运销队伍以及中介组织;下层建立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千家万,几年来,莱阳市沿着农产品加工业的方向奋力前进,取得了日益辉煌的成。今年来,莱阳市打破部门、行业限制,积极实施“6221”工程,即重点发展菜、油、畜、果、粮、水产六大产品系列等6大产品系列加工业,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权利打造鲁花、龙大两个产业航母,积极培育膨胀春雪、永昌等10个重点骨干企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莱阳市加快推进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行联合、兼并、承包、挂靠、购买、租赁、等形式,优化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带动产业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突出龙头企业的集团优势,逐步实现了加工企业的由小向大,产品种类由少向多的多方向的转变,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又在龙头企业中起着决定作用。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莱阳市把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将工业的理念,技术和装备内置于农业,纵深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船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先进设备,以标准化提升竞争能力。首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生产技术的规范和应用。在生产、加工、贮存、运销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原料生产第一关口,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完善了100多个农业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定,对生产过程做出了全程的规定。(二)特色工业布局1、矿产。矿产种类多,分布广,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不均匀分布于莱阳市18个镇处中。已发现矿产38种,矿床、矿点、矿化点200余处。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墨、白云石、磷、硫铁矿、珍珠岩、膨润土、大理石、石灰石、水泥用大理岩、高岭土、钾长石、沸石、矿泉水等13种。其中钾长石矿探明储量73万吨,氧化钾含量高达14%左右,含铁量在0.07%左右,是全国质量最好的钾长石矿;膨润土储量1067.31万吨,沸石储量1112.7万吨,均居山东省内第二位。2、化学工业。以巨力化工、康德化工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以水泥、化肥等工业、农业材料的生产。(三)第三产业布局旅游业。莱阳市境内白垩纪地层发育齐全,蕴藏有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并拥有诸多古生物学之最。2010年1月省国土资源厅以鲁国土资字(2010)86号文批复设立山东莱阳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2010年11月19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莱阳“中国恐龙之乡”称号。2011年3月金岗口恐龙遗迹地质公园被授予“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1月“山东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成功通过第六批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评审,正式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莱阳以盛产莱阳梨而闻名于世,素有“梨乡”之美誉。莱阳梨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代栽植的“梨树王”、“贡梨树”仍然枝繁叶茂。莱阳梨1998年10月,“莱阳梨”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是山东省获得的第一个水果方面的注册商标。2009年9月,莱阳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6月,莱阳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梨乡”。2011年9月,莱阳梨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果菜十大驰名品牌”。2012年7月28日,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正式批准同意在莱阳贡梨园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莱阳梨成为省内首个正式获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认可的农产品,也是全国第二个正式获得“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认可的农产品。2009年9开始举办莱阳梨文化节。2010年5月,莱阳市成立了莱阳梨文化研究会。二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莱阳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莱阳市加大商贸流通和餐馆服务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胶东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目前,全市拥有交通物流、邮政物流、中天物流等10多家现代物流中心,构建起了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专业化物流服务网络,年物流配送额突破130亿元。培育出果蔬、装饰材料、生产资料、小商品服装等成交额过亿元专业批发市场17个,2013年营业总额115亿元。同时,工农业旅游、南海休闲旅游、梨龙拳文化游的开发建设,正日益成为莱阳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省级丁字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顺利获批,获评五龙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梨乡风情旅游区、娘娘山风景区等4景区获批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13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4.6亿元。三、经济发展状况: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3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比重由13.5:51.4:35.1调整为13.5:50:3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139.5亿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亿元,增长12.7%。主干路网加速布局。青荣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梨乡百姓出行迈入“高铁时代”;青龙高速青岛至莱阳段及团旺连接线基本完工,文莱高速启动建设,莱阳将全方位融入青潍烟威“同城生活”。通过超前谋划、全力争取,青海城际铁路立项并途经丁字湾新区,G204城区段北迁成功获批,市内“九纵十三横”、市外快速通达的大交通格局已具备雏形。金融创新实现突破。新落户民生、胶东村镇、烟台、中信等4家银行,结束了我市20年没有新银行进驻的历史;筹建了股权投资、小额贷款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现了小贷公司零的突破。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促进了信贷服务优化和金融产品创新,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75.2亿元,增长12.6%。龙大肉食登陆深市中小板,成功融资5.4亿元用于基地建设和低温肉制品扩能,开创了我市企业国内主板上市的先河;科盾挂牌“新三板”股改顺利完成,本土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速转型升级的氛围日渐浓厚。城乡功能更加完善。义乌国际新城市场区主体完工,为城区西部商贸资源整合、加快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日供水量6万方的“引水入城”工程全面贯通,盾安供热一期已实现开发区集中供暖,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困扰莱阳多年的西部用水、供热、污水处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向社会购买环卫服务,53条城区道路实现了专业化清扫保洁;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创建,新建15座镇街垃圾转运站,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姜疃获评小城镇建设“全国重点镇”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照旺庄荣获全省首批“宜居小镇”,濯村入选全省首批“生态文化示范村”,万第镇后石庙、梁家夼村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传统村落”。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开展了“工作效能提升年”活动,重新编制并公开了行政审批目录,清理94项审批事项、减免21项收费,涉企审批全部实现集中进厅;推行工商注册“先照后证”,放宽准入,降低门槛,项目审批和服务群众迈入高效便捷的“快车道”,激发了全民的创业热情,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1033户、个体工商户2391户,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1.5%。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突出民生优先原则,去年全市80%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20件为民服务实事全面完成;依托省财政直管县优势,成功争取新增民生政策享受西部补助标准,将为我市民生政策落实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5元,分别增长9.1%和11.5%。四、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问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如何、何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通常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会促进经济总量的高增长,而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促进新产业出现。并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莱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构建特色产业新格局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商贸活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2).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三个部分组成。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理顺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扶持主导产业部门,配套发展好辅助性产业部门,适当发展好基础产业部门,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整体优势,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三种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来看,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3).技术进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导致产业分工的深化,新兴产业出现,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所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应对策略,引进先进设备对重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管理,做好设备的协作配套和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之一。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产业不断更新发展的主要源泉。莱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升级。要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