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综述3.1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3.2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动态4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5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关系分析6参考文献1.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二十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述,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包括人类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生物圈。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1.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内涵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持续发展的中心与优先事项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是人类自身生存和进步所必需,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没有经济的稳定发展,就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不会有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能力。对于相对贫困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消除贫困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当务之急。要发展,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并且还要不断改善增长质量。②在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上持续发展应具有协调性。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努力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续发展应具有和谐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只有在维护资源环境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技术措施,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④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持续发展应具有公平性。持续和公平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只有公平才能持续,没有公平就不能持续。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公平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横向的公平,它表现在当代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二是纵向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公平。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要求人们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对别国、别的地区,特别是对子孙后代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⑤在目前与长远的关系上持续发展应具有持久性。自然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人们对它们的利用一旦超过了允许的限度,资源环境系统就会失衡恶化,乃至发生难以逆转的变化。因此,持久性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持续发展就要求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地结合,使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成为一种现实可能。⑥提高科技水平、强化管理和公众参与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强化管理,是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提高管理能力的手段,除了充实、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外,还包括经济、法律、政策、规划、计划、行政等手段。另外,持续发展要求公众集体参与,共同珍惜保护我们祖祖辈辈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一起信心百倍地面对“我们共同的未来”。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2.1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经济增长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持续发展。②改变单纯经济增长、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使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③注重谋求社会的持续发展,使持续发展运用于社会活动范围。④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发挥科技进步在持续发展中的作用。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2.2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及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动态的、适当的平稳过程找到连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最佳水平,这个最佳水平能支撑国民经济系统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持续发展必须运用于所有经济形式和社会活动范围,从农业到工业和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初期的目标是通过保障、维持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减少绝对贫困;同时把资源消耗、环境恶化、文化破坏和不稳定限制到最小范围内。具体来讲,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目标:经济增长,改善增长质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人口保持正常发展水平,保护与增殖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长期发展战略与社会价值和习俗相一致,取得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和文化的多样性,等等。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综述3.1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1)生态学模型—生物物理量指标生物物理量指标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确定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以生态足迹概念及其模型为代表。(2)经济学模型—货币化指标长期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健康程度与发展的首要指标被广泛使用。(3)社会政治学模型—社会福利指标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物质财富的增长,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学方向指标体系的建立,立足于以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来代表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代表性指标有加于年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以及真实发展指数。(4)系统学研究方向的指标体系从系统学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并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数。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一一,指标框架是该方向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3.2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动态自90年代初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适于评价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效果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兹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加以简单介绍。①叶文虎等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叶文虎和唐剑武认为,考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在于考察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达到了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②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匡耀求等探讨了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指出区域资源承载能力与该区域资源的数量、资源的质量及配置关系、资源利用效率均成正比,与区域消费水平成反比,并随资源种类的增加而增大。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自然、社会、经济个子系统分别考虑,选择包括人口、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工资总额、居民消费等在内的个评价参数,来反映各子系统资源的产出能力与消费特点。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牛文元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原理,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个等级组成。④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于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建立了一套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科教六大子系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每个子系统再依据不同的侧重点进一步扩展相应的分子系统,分子系统则由个描述性指标和个评价性指标组成。⑤北京大学张世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张世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社会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制度问题四大类指标组成,每大类指标中又分为具体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总共包含个指标。⑥清华大学刘求实等提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清华大学的刘求实和沈红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区域社会大系统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系统运行层次,该层次含有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系统运行、污染防治与生态维护个主要过程另一个层次是系统表现层次,它是系统运行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潜力、经济绩效、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个方面。根据以上框架,他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包括个准则、个子准则,共计项指标组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3评价方法研究现状(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通过整理和综合专家们的经验判断,将分散的咨询意见模型化、集中化与数量化,尤其在目标或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其基本原理是将要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最后可采用加权求和或加权求积的方法得到综合目标值。AHP法可以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引起的混乱和失误,较好地考虑和集成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定性与定量信息,但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评价过程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判方法。它能对社会经济现象中所出现的“亦此亦彼”的中介过渡状态采用概念内涵清晰,但外延界限不明确的模糊思想加以描述,并进行多因素的综合评定和估价。其基本步骤为建立相关的模糊集合,包括因素集、权重集和评判集计算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构建模糊矩阵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度。FCE法的优点是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判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问题。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克服指标相关所造成的信息重叠各因素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隶属函数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用灰关联顺序来描绘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主要研究信息不完全的对象、内涵不确定的概念以及关系不明确的机制。该方法认为若干个统计数列所构成的各条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即各条曲线越平行,它们的变化趋势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所以可利用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与排序。其基本步骤为建立原始数列矩阵选出参考标准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求出各指标对应的权数构造综合评价模型排序。目前提出的GRA法大多存在一定问题,如无量纲化后一般不满足数据的保序性能和规范性能,指标的选择对评判结果影响较大。另外,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其发展趋势并不总是平行方向,单纯从比较曲线形状来确立因素间关联程度的做法已不合适。(4)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PCA),是研究用变量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多维变量的协方差结构,挑选最佳变量子集,简化数据,揭示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即用较少的几个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旧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其基本原理是取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适当调整组合系数,使新的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这种方法对于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4、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区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