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学试题参考答案(占试卷内容的85%左右)一、填空(略)二、名词解释:1、9、12、15、22、25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2.蛇绿岩套:在优地槽型地向斜中,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3.克拉通:陆壳达到稳定状态,再无构造变形的地区,专指稳定的结晶基底。4.地盾:克拉通内大面积出露结晶基底的地区,长期上隆,缺失沉积盖层,仅局部边缘很薄。5.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地层旋回,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到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组成。6.表壳岩: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原岩在地表条件下形成。7.TTG岩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是以长英质片麻状为主的高级变质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区、麻粒岩—片麻岩区。8.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是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上构造层是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的沉积盖层。9.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长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基底构造层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10.深断裂: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具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的巨大破裂带。11.构造旋回:地壳发展有规律地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12.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13.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14.威尔逊旋回:是指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15.板块: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既不连续、又互相“镶嵌”的球面块体。每个块体的厚度相对与地球半径是很薄的板状。一般指块体较大的稳定构造单元,其底部是软流圈的低速高导层并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16.混杂堆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体。17.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18.复理石建造:由海相砂质与泥质岩相间形成,常为巨厚层,可达百米~千米,而单个韵律层很小,以厘米计。19.滑脱构造:岩石圈中存在一些近水平的大型界面,在一定应力作用下,这些界面上的岩石从下盘滑脱。上盘岩石产生褶皱、断裂构造而不延伸到下盘,造成上下岩块脱节的现象。20.变质核杂岩:位于地形高处的变质岩和上覆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之间为低角度的拆离断层,这种变质岩被称为变质核杂岩。21.大陆裂谷:在古老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地幔上涌岩石圈拱曲隆起、地壳拉张形成,主要发育在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22.前陆盆地:大陆碰撞过程中,原被动大陆边缘在仰冲板块的推挤下,向下挠曲而形成。23.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24.热剩余磁性:岩浆冷却成岩过程中,当温度降至居里点时,岩石被地磁场磁化并保留下来。25.欧拉定律:一个刚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面,任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26.火山岩岩石系列: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浆岩杂岩体,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伴生,并反映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27.双变质带:由两个相互平行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组成。高压低温变质带位于俯冲带上部或海沟的陆侧。高温低压变质带通常相当于岛弧和陆缘火山岩带。两带之间通常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也可以直接接触。三、简述题:4、9、131、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特点①区域性强研究范围从大陆延伸至大洋底,对各地区发育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揭示全球的构造格局、发展规律和演化历史。②历史性强Ar-Pt-Z-Pz-Mz-Kz-今,各个时期的地层岩石逐渐累积、构造事件相互叠加,在研究区集中出露,地质现象复杂,研究难度大。③理论探索性强作为地质研究的前沿学科,大地构造学自有它的发展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研究地区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会使各家观点产生分歧。但随着地质研究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认识最终会趋于一致趋于真实④综合性强运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和深部地质等学科的发展成果,综合研究全球构造2、地台的基本特征:①形态特征:地台呈近卵形或等轴形。②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③地质特征:各时期沉积盖层呈面形分布,岩性较简单,主要为成分成熟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度不大,只有地槽的1/10。岩相、厚度变化不大,发育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红色岩和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构造简单。岩层产状近水平,褶皱宽缓。深断裂主要发育在地台边缘和与地槽的分界处。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有基性-超基性、碱性侵入体和玄武岩类的喷发。岩层无区域变质现象。外生矿产丰富。④地球物理特征:地壳厚度接近平均值,无异常上地幔,低速带埋藏深。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⑤磁异常幅度变化小。热流值低。3、中国地台的发展早期:差异升降较明显,内部构造有一定程度分异。地台边缘差异升降强烈,形成狭长带状的隆起和凹陷,凹陷中沉积厚度大,岩相、厚度变化也较大,局部有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地台内部差异升降微弱,形成开阔的大型隆起和凹陷,沉积不厚,岩相、厚度较稳定。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地台整体缓慢升降或差异升降,内部差异微弱,沉积厚度小,岩相、厚度较稳定,大区域范围内,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是重要的外生矿产时期。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均十分微弱。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地台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内部可以出现较明显的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大小不一的内陆凹陷或断陷盆地,发育较厚的陆相含煤、生油与含膏盐沉积,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形成时期。地台边缘和隆起区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有多次中酸性火山喷发和中酸性至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末期有玄武岩喷发,是中国地台区重要的内生成矿时期。4、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①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沉积盖层分布广、厚度大。深断裂十分发育。遭受过多次构造活动,盖层普遍褶皱断裂。有大量岩浆岩分布。局部有区域变质现象。内生矿丰富,新构造运动普遍而明显。②地台内部差异性明显:差异升降运动显著,造成大型隆起和坳陷。受周围地槽影响,地台边缘较内部活动性大。中新生代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地台东部成为亚洲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③独特的发展过程:地台早期,活动性和差异性较明显。局部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台中期,相对稳定,大面积缓慢升降。地台晚期,再表现活动性和差异性。断块差异升降,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显著增强。5、海底扩张的主要依据:1、海底地形。不平坦,大致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脊三个区域。洋脊轴部最高,向两侧逐渐变低,海沟及大陆坡底部最低。原因是新洋壳从洋脊向两侧扩张变冷,岩石圈密度变大下沉的结果。2、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低部沉积物的年龄愈来愈老,似向洋脊渐进超覆。沉积物的层序变化在洋脊两侧是对称的。洋脊沉积物年龄和火成岩的年龄最新,愈向外愈老,最老不老于中生代或侏罗纪。岩石年龄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这是由于老的岩石和沉积物随着海底扩张被带走,在深海沟处下沉到地幔中去消失了或被焊接到大陆边缘上了。3、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中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转换断层分布于洋脊-洋脊间,沟弧-沟弧间和沟弧-洋脊间。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山的主要运动型式。4、海底磁异常:三大洋海底磁异常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与洋脊平行相间排列,并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两个相邻磁异常条带的地磁场正、反向时间之比与正、反向条带宽度之比与正、反向沉积物厚度之比都是一致的。上述现象均属海底扩张形成。6、地槽的基本特征:①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②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③地质特征:各时期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富含有机质、常夹火山岩。以海相为主,厚度巨大,岩相厚度变化大,有硬砂岩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在优地槽地向斜中常发育蛇绿岩套。构造复杂。岩层挤压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多为走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尤以走向深断裂最发育,常构成地槽边界或内部构造单元之间的界线,对地槽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浆活动强烈。早期以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型侵入为主;晚期为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④地球物理特征:地槽褶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莫霍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呈带状。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热流值高。7、大陆漂移的证据:1°大陆拼合:①几何拼合大西洋两岸轮廓极其相似,选择915米等深线进行拼合,可获得最佳效果。②地质构造拼合:大西洋两侧大陆的地层、构造、岩石、矿产遥相呼应。2°古生物和古气候靠近北极处,发现石炭纪-白垩纪的热带植物化石和古近纪的温带植物化石,而处于热带、亚热带的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区发现有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纪冰川堆积物。利用大陆漂移理论可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生物变异的研究也提供证据。大陆分裂和漂移,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而大陆聚合,生态环境区域减少,由于生存竞争,物种减少。各大陆物种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分裂时期,物种数目迅速增加,而各大陆汇聚为联合古陆时,物种数目迅速减少。联合古陆再次分裂后,物种数目又迅速增加。3°平移断层:大陆和海底都有大量断距达数十至数百公里的平移断层,表明大陆壳至少可作相同幅度的水平位移。4°古地磁:同一大陆同一时代岩石测出来的地磁极位置是接近的;不同大陆同一时代岩石测出来的地磁极位置则显著不同,但是当清除了大陆漂移的影响后,地磁极位置又会接近或重合,由此证明大陆漂移是存在的。8、深断裂的鉴别标志①沉积标志:线状地带内的沉积特征与相邻地区不同;线状地带的两侧,地层岩性、岩相、厚度等沉积建造特征不尽相同;呈串珠状分布的内陆断陷盆地沉积等。②岩浆活动标志: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状分布,或其中含深源橄榄岩捕虏体,呈带状延伸的花岗岩等酸性至中酸性岩体分布,现代或古代火山的线状分布;热液蚀变增高的带状分布;岩脉、矿脉与岩浆有关矿产的明显带状分布。③构造标志:在狭长地带内,地表断层密集,褶皱作用强化和复杂化,出现显著的片理化带、劈理带、节理破碎带和动力变质带;构造带长条状延伸,其构造线主体方向与两侧不一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构造突然相接。④地球物理标志: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埋深突然改变;重力梯度带,特别是正负异常的急剧变化带,线状正磁异常带;地震带,特别是深源地震带,地热梯度突变带。⑤地貌标志:线状地堑河谷;湖泊、洼地的线状分布,不同地貌单元间的截然变化带。9、中国地槽的主要特点:一、活动特征:1°发育方式不同:一部分地槽是从元古代以来继承发展的地槽;另一部分是在古陆壳的基础上,拉张减薄,断陷裂开形成的。2°内部构造不同:一部分地槽中部有一个中央隆起带或地背斜,地槽从中央向两侧逐渐褶皱回返。另一部分地槽则从边缘褶皱回返上隆。3°火山活动特征和强度不同:一部分地槽褶皱系地槽期的火山活动强烈、频繁,具优地槽特征。另一部分地槽褶皱系地槽期的火山活动十分微弱,具冒地槽特征。4°一般都遭受过多次构造运动,伴随有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即多旋回发展的特点。5°中国地槽褶皱回返后形成的构造比较复杂,多由一系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6°深断裂十分发育二、构造迁移:1°中国北部地槽褶皱区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为主,由南向北迁移为副。2°西南地槽褶皱区总体表现为由北东向南西迁移为主,由南向北迁移为副。3°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的总趋势为由西向东离陆向洋迁移。三、地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