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姓名:杜春勇学号:20133103016班级:国贸1304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范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内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1995-2000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GDP增长了10%以上,对东部地带GDP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15%。杜小敏、陈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1997-2004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赵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河北省1978-2006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河北省高层次人才、一般人才和经济增长率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一般人才比高层次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具有相互促进性。(2)国际贸易和FDI假说国际贸易和FDI假说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也会对一国内部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我国地区之间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与不一致的要素禀赋条件,不仅使不同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也使对外贸易带来的要素收益变化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难以扩散,造成对外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出现复杂的表现形式。该假说还认为,FDI是一种资本跨国流动,合理利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增加了投资来源,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变,促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FDI分布差异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何璋、覃东海(2003)进行跨省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差距与以外贸依存度所表示的开放程度之间有一种凹型的关系,即在开放程度较低的时候,开放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在开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开放却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宋红军(2011)利用我国各省区市19932008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仅直接导致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杜亚丽(2010)认为无论是在流入规模上,还是在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FDI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都呈现出逐次递减的趋势,且差距明显,FDI区域分布的差异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3)资本流动假说资本流动假说认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资本使用效率的差别,中西部地区资本的使用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从而造成资本向东部流动,而资本流动又影响投资质量,从而拉大区域经济差距。郭金龙、王宏伟(2003)将区域经济差距归结为资本流动,他们认为东部地区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资本流向本地区,形成资本流动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资本反梯度流向东部地区,再加上资本的规模效应不足,中西部地区面临资本短缺的困难,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彭文斌、吴朝霞(2007)利用我国1990-2004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外资的充分供给为东部经济的起飞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与东部相比,资本形成能力和积累能力差,中西部资金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途径向东部流动成为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趋势,资金流量大的东部经济增长速度快,资金流量小的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慢。彭文斌、邝嫦(2011)运用1990-2008年中国各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13个具体指标,并通过主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了4个主要影响因子(资本流动、产业结构、劳动力、政策区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子是资本流动。(4)产业结构假说产业结构假说认为,加工主导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范剑勇、朱国林(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金相郁(2007)利用1999-2004年期间中国28个省市区29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来分析动态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制造业中,与MAR外部效应相比,Jacobs外部效应更显著,就是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董晓峰、尹亚、孟杰、于琳荣(2010)以甘肃省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劣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的幅度,甘肃省各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5)城市化与城市群假说城市化既包括城市规划管理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又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口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城市化与城市群假说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是工业化时代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必然都有城市群或大中城市作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集中地表现为组合城市—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赵雪雁(2006)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城市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高进田、杜传忠(2010)利用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部沿海地级市地区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级市地区的城市化,特别是其核心城市的发展对于该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安中轩(2008)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及区域发展新格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当前我国已到了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各地区竞争力,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丁建军(2010)认为: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存在的问题(1)对经济欠发达区域研究的不足目前,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虽然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但相比对经济发达区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省际边缘区非常少见。我国省际边缘区,尤其是地处欠发达地区的省际边缘区,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投资的边缘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是外商投资的边缘区。省际边缘区这一特殊的地域类型区受到研究的忽视显然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更大,且在其经济发展中为了少走弯路更需要进行科学的现状和预测的相关分析,指导其更好更快地发展。(2)忽视对城市及小尺度行政地域的研究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全国和省域层面,很少有单独研究一个城市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对比城市更小的行政地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就更少。对国内和省域的研究虽然能从宏观上指导城市发展,但仅仅是宏观指导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人们在城市及更小的地域单元中生产和生活,地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微观具体的指导建议。(3)缺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时多侧重于单个因素,即使讨论的是多个因素,也是对其分开论述,对成因间的相互作用,即动力机制的研究非常少。我们不知道这些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忽视动力机制的研究,不利于找到根本原因,从而缺乏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而不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的展望(1)扩大研究范围——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学者们应该研究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其经济发展的历史、预测其经济发展的未来,在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合理的宏观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措施,使其实现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也使其避开经济发展的陷阱,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2)细化研究对象——加强对城市及小尺度行政地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或省的宏观指导,但城市更需要更为具体的研究来指导经济发展,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学者们可以把研究对象划分的更细微、更具体,加强对城市及小尺度行政地域单元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地区的具体现状,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更有利于地区之间相互学习成功经验,完善本地各项设施,促进地区间的共同发展。(3)提炼动力机制——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这些成因之间多数存在着联动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也较大,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和整理现有的理论,构建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框架和研究范式,更好地开展研究,从而更好的提出下一步发展的启示与对策。(4)创新研究方法目前,学者们可以试验更多的已知模型,甚至创造出新的模型,归纳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模型。新的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的缺陷上不断地修改完善,如针对区域异质性问题,出现了参数异质性、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等各种分析手段与工具;针对横截面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估计结果有偏问题,学者们开始更多地采用Panel数据分析以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针对空间相关性问题,则出现了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方法出现,并且研究方法的创新将一直贯穿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过程当中。参考文献[1]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2]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77-88.[3]金相郁,段浩.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22-30.[4]孔宪香.人力资本与区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