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陕西西咸新区的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重庆大学区域经济学期末论文陕西西咸新区的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经济体制改革引发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在今年新成立的国家级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在这大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问题突出。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及城乡一体化驱动因子三个层次出发,构建了西咸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西咸新区一、引言陕西西咸新区是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设立西咸新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中,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成一体化发展机制、发展途径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所在。二、文献综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上,国内学者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做出了剖析,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城乡一体化化发展动力机制[1]。根据黄国胜[2]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指出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城乡互动发展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它们之间的组合特点及有机结构反映了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互动发展的自然基底特性与城乡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方向。第二层次是城乡互动发展机制,主要来自五个方向的动力,即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制度安排与变迁、政府干预及导向等。第三个层次是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因子。它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具体环节,也是城乡互动发展最终过渡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这三个层次,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为探索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途径提供依据。三、城乡互动发展的客观条件与主管条件1、城乡互动发展的客观条件西咸新区城乡互动作用的客观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资源互补性西咸新区的经济、人口、新兴产业等主要集中在以现在西安中心城区及咸阳中心城区,总体而言,这一区域内的社会、人文要素非常丰富,但是自然资源却相对缺乏。而与之相对应的广大外围地区则社会、经济要素相对分散,不过空间开敞、自然资源也相对丰富,“城’,、“乡”之间存在资源互补性,具有城乡互动的自然基底。(2)生态依存性西咸新区城市地区自组织形成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乡村地区自组织形成一个乡村生态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内在运行机理是不一样的,空间的依存性和共生性,使得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地区的复杂“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系统间能量的交流、互换,使得城市一乡村城市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城市拥有良好的资本及先进要素,其生态性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广大的乡村地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承担着“城市之肺”的功能,意义重大。任何系统的失调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破坏乃至消亡,生态上的依存性决定了城乡互动发展的目标取向,即城乡共荣。(3)空间可达性尽管当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相当发达,距离因素在某些新因素出现的情况下逐渐下降,但是不可否认,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货物和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西咸大都市地区城市与外围的乡村地区由于空间的临近性,使得各种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可以更好的有城市流向乡村,更好的促进乡村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城乡互动达到城乡一体。2、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观条件西安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通过10年“三步走”的努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一系列重大举措如资源配置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事业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等的实施及落实必然消除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使得区内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得以更加畅通。四、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城乡一体化思想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得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条件,城乡互动发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中心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城乡互动中的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一般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图1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与城乡一体化西咸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市在城乡互动中不仅承担着一般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样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是作为一个西北地区的特殊区域,却也具有自我的个性特征,这集中体现在其承担的职能上。区内的中心城区,如西安城中心6区是高新技术、新型制造业、现代化的服务业的最大综合中心,这与其它的大都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是不一样的,这样同样反应在区内的产业结构上。完善的交通设施、信息网络、高度集聚的资本、人力等使得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在这一区域,这一方面,使得区域能够更好的接受外来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专业可以更好的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又使得临近的乡村的资本、劳动力等相应的聚集到中心城区。然而,产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会产生集聚不经济,这也就以为这区内的产业不得不转移至相对较低的梯度地区,如一般工业园、星火产业园和加工项目等就不得不面临转移,而外围的城镇由于其地域的临近性、文化的趋同性、交通的便利性、地价、租金等相对低廉,在相应优惠政策的引导下,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得以逐步引导走向外围的城镇区域。此外,西咸大都市中心城市的壮大也有利于对外围乡镇的资金支援以及相应的产业支持。2、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镇化(1)西咸新区城乡互动中的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镇化的一般作用机理表2小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西咸大都市地区是整个关中城镇群的核心区域,区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化程度较高,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城镇联系紧密,发展小城镇建设与乡村城镇化优势明显:第一,外围小城镇的对外开放程度高。第二,西咸大都市地区的交通通信较好;第三,区内小城镇的信息网络建设日趋完善[l‘4}。小城镇虽然在资本积聚和利用方面没有中心城市那么高效,但是却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地位,其重要的一方面是与中心城市的功能整合。西咸大都市地区中心城区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功能,那么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中心必然就是第三产业,其他产业相应的也将随之进行区域转移。然而现状是,西安具有传统优势的轻工业,以及在相当一段间内仍然是全国的工业综合生产基地,这也就使得了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走向临近的小城镇成为现实的可能。3、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1)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互动中的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表3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西咸大都市地区虽然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集聚地带,但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广大农村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农村经济依旧不发达。因此,仅仅是加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还是远远不够,还需通过一定的途径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自身的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推行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西咸大都市地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临近性和可达性使得乡村地区农业具有了都市农业的特点,这在近郊尤为明显,某种程度而言,这一方面使得乡村地区的产业直接从第一产业直接过渡到第三产业,然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反馈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这一产业的高级化型式使得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交流更为紧密,区域城乡互动的方式和方法更加丰富和全面。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必然的趋势,大都市地区依托本区域优越的资本、技术、交通等条件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建设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4、制度安排与变迁(1)城乡互动中制度安排与变迁的一般作用机理任何区域是置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产物。依据西方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合理的制度安排能有效的促进区内经济的增长,反之,落后的、不合理的制度会抑制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制度安排与变迁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4政策制度与城乡一体化关系图首先,在城乡互动的实质方面,制度安排与变迁的作用主要机制表现为: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对促进农村发展有极大帮助的产业,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劳动技能,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非农产业方面,合理的制度及变迁使得农村地区可以更好的承接来自中心城市转移而来的产业,这对促进落后地区尤其是小城镇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其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变迁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集聚和扩散。要素的流动时需要成本的,成本的产生式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制度产生的流动成本。如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度的影响,合理的制度、相应的政策制度倾斜,将有利于中心城市的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样也有利于乡村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城乡互动应是以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为前提,而这一前提有赖于制度的安排,如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对外开放,使得大量的港澳资金入住珠三角地区,各乡镇充分自身的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来源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以及中小型企业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产业,在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化生产、经营,不算完善商品市场和调整农业结构[115]再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变迁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融合。城乡互动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城乡的空间融合,即科学有序的城镇等级体系、分工明确的城镇空间布局,这些都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城镇登记体系,还是分工明确的城镇功能空间布局都有赖于区域政府的制度安排。此外,城乡基础设施的联动等亦有赖于相应政策的支持及安排。最后,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变迁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城”、“乡”作为两个相对异质的空间单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其发展阶段不一样,发展特点也不一样,城乡互动发展的目的不是区域城市化,而是区域城乡共荣,即保持各自特性的前提下的城乡共荣,离开乡村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同样离开城市的乡村发展也是低级的。城市和乡村发展各自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区域协调、区域发展、还是区域可持续都有赖于区域制度的安排,同样也受制度变迁的影响。(2)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互动的中制度安排与变迁建国以后,在国家宏观政策及制度的安排下,以及通过自身的发展,西安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工业城市,但是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如城市的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生产、居住、文化、娱乐、生活功能区域混在在一起。在二元体制的影响下,中心城市与周边小城镇的发展被人为的割裂开来,区域政府也没有从整体上把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小城镇联系起来,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的安排及实施使得区域的城镇体系混乱,区域功能空间布局不科学,城市扩张无序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互动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国家的政策及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这一制度的安排及变迁使得国家级区域政府可以在促进城乡互动的举措上大展身手,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得以更为有序的流动、集聚和扩散。以《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使得西安大都市地区城乡互动更为高效。5、政府干预及导向(1)城乡互动中政府干预及导向的一般作用机理图5政府干预及导向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无论是城乡的经济一体化、城乡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土地的要素)市场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都应遵循一定市场规律,即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本着成本最小、受益最大的原则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和资金的使用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应将城乡放在城乡大系统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既要协调开展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坚持城乡并重。固然,以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甚至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但是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