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课堂论文青春和谐论文:关于构建思想品德和谐高效课堂的思考[摘要]在当前我国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构筑和谐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势在必行。文章就构建思想品德和谐高效课堂的必要性、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思想品德;和谐高效;思考和谐是实现高效的前提和保障,高效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和目标。“和谐高效”的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本质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自主发展。一、构建思想品德和谐高效课堂的必要性进入新世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之和谐、高效地运行,必然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重点课题。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其焕发了勃勃生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整体上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等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当前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尽快构建起思想品德和谐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迫切。二、构建思想品德和谐高效课堂的对策(一)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之外,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确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强化目标意识,准确定位目标。一要研究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学科工作各个环节的依据。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标准的内容要求,把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新的课程标准的操作性较强,“内容标准”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注重思想品德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因此,对具体“内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二要研究教材。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社会生活主题。我们要弄清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的关系,主题的解决需要哪些学科知识来支撑,学科知识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要弄清思想品德观点与知识的关系,为了生活主题的解决,需要给学生哪些基本的观点;还要处理好价值观念多元化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进而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上给予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定位。三要研究学生。不仅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个性差异、思维方式等。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以突显思想品德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二)实现“五个和谐”1.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和谐平等与尊重是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和谐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必须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诱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美国教育学家爱默逊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当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沮丧和自卑。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尊重学生的劳动,才会使课堂和谐而充满吸引力。2.实现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和谐预设性教学,就是通常说的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以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而展开的教学。教学首先要有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的全部细节,当出现了新问题后,如果不去解决,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为理由,让学生放任自流,“满堂灌”变成了“满堂动”,以致课堂教学远离目标、任意生成;有的教师对每个点都讲究设计,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好,以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少创造性,这两种倾向都是有害的。真正精彩的高效课堂应该是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要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同时给教学留有生成空间。生成要遵循动态,注重发掘并利用课堂现场生成的课程资源。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生成与预设的和谐共舞,以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3.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设计诸如小组讨论、小品表演、课堂辩论、视频播放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这种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活动目标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有的课堂,设计了小品表演,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上很热闹,但教师让学生谈体验,学生或面面相觑,或答非所问,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偏离教学内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学会做人。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应是和谐一致的,教师必须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并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只有明确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才不致于使教学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内容的活动。4.实现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和谐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它是以接受信息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那么,接受性学习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前,有些思想品德课堂,学生接受性学习的时间过多,自己探究的时间偏少;有的课堂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每一个问题,不管值不值得探究都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或者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学生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它们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势,都是学生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性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一般是静态知识,必须应用于实际才能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仍需用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真正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辨证和谐地统一起来。(三)提高个人素养1.提升理论素养。新课改以来,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扑面而来,这对于改变我们旧的思维习惯、教学方式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及时“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这样,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当学生用质疑挑战教师的“权威”时,我们才会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看待我们的课堂和学生。2.加强专业素养。深厚的专业素养会让教师有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的能力。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活动,在伦理学、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中国法律思想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方面有所研究和积累,就会更好地领悟和把握教材的内涵和精髓。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钻研深刻,上课才会微言大义,一语中的。3.培养人文素养。“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应仅是自己所教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人文情怀会让我们更加善待学生、善待课堂,指引我们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对不期而遇的生成性资源作出深刻而精妙的解读。总之,和谐产生美,和谐产生高效,只有科学地进行目标定位,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和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以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和谐,并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才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参考文献:[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李德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美好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