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鹊传》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客馆的客人长桑君来到,扁鹊唯独认为他不寻常,常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君也了解扁鹊不是一般人。往来十多年后,长桑君才招呼扁鹊避开众人而坐。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居二日半,简子寤。扁鹊说:“血脉正常,你们惊怪什么呢?从前秦穆公曾经像这样,七天后醒了过来。现在您主君的疾病跟秦穆公相同,不超过三天一定能痊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苏醒了。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不可曲止也。诊察到疾病外的症状,就能推知内在的病机;诊察到内在的病机,就能推知外在的症状。疾病对应的显现在身体的外表,不超出估计的范围之外的确诊方法非常多,不能一一尽述其中的原委。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假使齐桓侯像圣人那样预先察觉细微的预兆,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治愈,生命可以存活。一般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然而医生所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方法少。《华佗传》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曾在徐州一带游访名师求学,同时通晓几部儒家经典。沛国的丞相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2.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病人就按照华佗说的去做,立刻吐出一条蛇状的寄生虫,把它悬挂在车边,要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回家,他的小孩在门前玩耍,迎面看到来客,便自言自语道:“好像遇到过我父亲,车边挂的寄生虫就是证明。”3.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系,宜含宥之”。就这样把华佗递解交付到许昌监狱,拷问审核,供认服罪。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是人们生命维系之人,应当宽恕他。4.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告诉吴普说:“人的身体要得到活动,只是不应当使身体疲惫罢了。活动后水谷精气才得以消化,血脉才能够畅通,疾病也就不会发生,比方像门轴不朽烂就是这个道理。2《丹溪翁传》1.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朱丹溪)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2.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偉偉忘疲。其他医生拘泥地恪守古法,丹溪翁却能灵活掌握取舍,而最终与古法相合。当时跟他学习的人都像声响相随形影相附一样不离身边,丹溪翁教授他们总是孜孜不倦。3.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不是那志同道合的人不去结交,不是那正当的道理不去谈论。喜欢评论古今得失,慷慨激昂大有以天下之忧为忧的高尚情怀。当世的著名公卿大多屈身向他请教,丹溪翁为他们直率地陈述治国之道,没有什么顾虑忌讳。4.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汉书·艺文志》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战国时代,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百家竞起,真伪之言纷争不已,诸子百家的学说混杂繁乱。到了秦代,秦始皇对这种形势产生了忧虑,就下令焚烧天下书籍,用来使百姓愚昧无知。2.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医经是探究人体血脉、经络、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3.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4.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损性命。《左传》说:“先王制作音乐,是用来节制一切事务的。”快乐而有节制,就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至于沉迷于声色的人不重视房中术,因此生病并且丧失性命。3《伤寒论》序1.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只是争相追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急待地一味追求名利地位。重视讲究名利荣势,忽视轻弃身体。使自己的外表华美,而使身体衰败。皮肤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2.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观看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大自己的医学知识范围,而是各自承袭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诊断询问病情,致力于言辞敏捷,能说会道。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3.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黄帝内经素问注》序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解除疾病的束缚,摆脱疾病的困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到达长寿的境界,救治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无恙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2.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敎之著矣,亦天之假也。都能日益使医学的作用得到创新发展,广泛地救助众多的百姓,就象花儿和叶子一般相继展现各自的光彩,名声和实际相互完全符合。这乃是教育研习的显著成效,也是他们自己天资帮助的结果吧。3.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医道及道教(家),一向爱好养生,有幸接触、遇到宝贵的经典,用来作为学习医学的典范和借鉴。但是世代流传的版本有很多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字和义理悬隔不合,施行运用不易,翻阅领会也难。年代已经久远,相互沿袭造成流弊。4.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希望这本书能使医经的旨意显明于世,全面陈述阐发深奥的理论。正如众星宿高悬在天上,奎宿张宿等井然有序,又如深泉清澈明净,鱼类与甲壳类全能区分得清清楚楚。君臣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情况,而有延长寿命的希望。《本草纲目》原序1.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我观察他这个人,容貌润泽面有光彩,身材清瘦有精神,言谈兴趣浓厚有风趣,真是天下第一流的人。2.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4把这部书藏在深山石室中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不刊印出版,提供给天下后代如杨子云那样研究《周易》写出《太玄经》那样的知音呢?3.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赢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时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资愚笨。长大后爱读古书,就像吃蜜糖一样。《类经》序1.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务必使后学明白,感到方便,掌握要领,逐步深入,完全了解医学的本源,方才不至于误己害人,而都达到尽善的境界。2.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有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后代有像杨子云那样的知音,大概会怜惜我的辛劳而赐予指正,难道不是幸事中的又一幸事吗?并且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的有德之人,谁说不是后来居上的我的老师。3.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可是还有一种人,把医学看成小道,甚至连《内经》这部书也当成无用的东西而废弃它,这难道是有智慧有眼力的人吗?4.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虽然如此,但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加工成美玉;阻断流动的水,也可以用来照见人的形体;即使墙壁透过来的灯光和萤火虫的光亮,也能帮助有志之士;竹头木屑那样的废用之物,也曾对军事家起过作用。这部书倘若也有千虑中一点收获,将被圣人所采纳,什么幸运像这样呢!《养生论》1.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凭着渺小单薄的身躯,而侵害他的不是一种途径;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遭受到摧残。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忍受长久呢?2.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即使稍有觉察醒悟,都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尚未出现征兆时加以谨慎防范。这好比齐桓侯患了将死的病患,却责怪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端。3.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众多的人既因为没有效果就不去追求,而追求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而丧失了养生之业;偏执一端的人因不兼有别法而没有功效,追求养生《大医精诚》1.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如果对于最精深最细微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疏最浅显的想法去推求(探究)它,难道不危险吗?2.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5如果有因为疾苦来请求救治的人,不论他地位高低,家境贫富,年龄长幼,相貌美丑,关系亲疏,汉族异族,聪明愚蠢,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当做至亲一样着想,不能够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维护品节爱惜名誉。3.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救治危重的病人,虽说这是认为牲畜低贱,认为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类和牲畜是一样的。损害对方的生命来补益自身,是生物之情都共同厌恨的,何况是人呢?4.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再说到了病人家中,即使满眼都是绫罗绸缎,也不要左顾右盼;乐曲灌入耳中,也不能似有欢娱的神情;珍贵美味的食品轮流进献,吃着也像没有味道一样;各种美酒同时摆上,看到如同未见一般。5.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我内心惦记着救世济民,所以就琐碎地谈论这些道理,学医的人不要认为我的言辞粗俗而可耻啊。《与薛寿鱼书》1.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天生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腐朽的地方,这就是我忧闷悲伤的原因啊!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天下”之说为斤斤乎?您不用人们共同相信的医学成就为先人立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莫不是被“艺成天下”的说法拘泥了吧?3.虑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料想此外他一定有可以救人并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高明医方,把它们编辑并使之传播,其价值一定超过语录陈言万万倍。《医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