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试题议复习一、品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200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大部分省市仍采用“3+文(理)综”模式。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为自主命题外,其他省市区均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卷。鄂、冀、豫、鲁、浙、湘、赣、皖、晋、琼、闽、桂等省使用全国文综卷一(下称试卷一),多是中东部地区省区。黑、吉、甘、青、云、贵、宁使用全国卷二(下称试卷二),多数为西部地区省区使用。在二套全国卷中,I卷选择题(共35题)共140分,II卷非选择题(共4题)共160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内容考查分值大致各为100分,即“1:l:1”。学科间综合试题分值保持稳定,试卷一和试卷二均为60分。品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其中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继续贯彻了稳定的考察思路——命题材料与情境新颖,能力考查为主,突出主干知识,侧重考查了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稳中有变,题量适中。试题的总体难度与2005年相比略有下降,稍有难度的试题应当算最后一组关于日偏食中时间问题的考查。从地理试题考查的内容来看,自然与人文并重,比值约为5:5,考点仍然落在主干知识上,学科内综合进一步加强。试卷以组题的形式,以某一对象为中心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设计题目。选择题重视思维的转换,答题切入易,深入难,难度系数较小;综合题总体比较平稳,切口小,相对较容易,但重视基本知识和原理落实。选择题的编排先易后难,有利于考生答题。1、2006年全国卷文综各科分值分布及卷(Ⅰ)地理试题的基本信息。(1)2006年全国卷文综全国卷各科分值分布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学科试题题量分值试题题量分值学科内综合地理1-11题11441-11题114436题l3636题37题1l1620历史12-23题124812-23题124837题13238题132政治24-35题124824-35题124838题13239题l32学科历史39题(1)(2)161440题(1)(2)(3)l6862间综合地理(3)(4)(5)686(4)(5)1010政治(6)(7)1010(6)(7)812(2)2006年全国卷文综(Ⅰ)地理试题的基本信息中心问题题号分值呈现形式考核内容主要能力要求农作物分布l-28统计图判断谷物种类和分布的省份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气候要素3-512文字描述和曲线图判断雪线高度、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读图分析能力,推理、判断、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能源消费6-812统计表能源消费构成及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现状读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时间计算9-1112文字描述和地理位置图区域位置判断、时间计算空间想像能力、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计算能力沙尘暴36(1)(2)(3)(4)(5)36文字描述和图形沙尘暴影响的地域、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读图分析能力、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通商口岸39(3)(4)(5)20文字材料和图形通商口岸的位置、城市区位特点和区位因素、铁路干线读图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重视,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如第9-1l题,要求考生把握地方时与区时的概念,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技能;第36题的(1)(2)小题,要求考生记忆重要地理事物(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第39题需要考生了解城市区位因素等。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解答试题时,需要对试题呈现的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与大脑储存的信息相融合,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第l-2题、6-8题、9-11题、36题、39题需要分别调动和运用“我国三大谷物的分布特点”、“4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特点和人口数量的多少”、“昼夜分布规律”、“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空间分布”、“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等基础知识。3、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凸现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全卷地理试题均以图表形式呈现信息(7图l表),突出考查了地理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3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l-2题的图示中4省区谷物播种面积的数值大小、第6-8题表格中的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产值能耗值和能源消费构成、第9-ll题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图像中的纬度信息、第36题区域分布图中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第39题通商口岸的空间联系信息等。同时,试题间的信息关联度增强,前一题的判断结果成为后一题解题的重要信息,如第l题中的谷物名称判断正确。对第2题的省区判断至关重要;第7题中国家名称的判断对第8题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判断起很大的影响(提取各国的人口总量),第9题如能正确判断出:“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则第11题就可做出相差2小时的结论,否则,如甲地也能看到日偏食,那么,就容易把选项A作为正确答案。4、重视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1)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2006年的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特征。全卷地理试题与区域直接相关的试题达9题,尤其是非选择题的第36、39题,均以区域为中心组织试题,综合性较强,其中第36题以北方地区“沙尘暴”为切人口,综合考查了该区域的地形分布、地表环境特征、春季的天气特征等;第39题则要求考生根据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该区域内城市的区位因素。在这些区域综合试题的解题过程中,强化了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如第36题第(3)小题对“地表环境特点”的表述,第(5)小题对“沙尘暴发生的变化规律”的阐述;第39题第(3)(4)小题对“2个城市区位特点和5个城市共同的地理因素”的阐释等;第3-5题对“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气温的关系”的探究;第36题第(4)小题对“沙尘暴”的季节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原因的探究等。2)时空范围扩大化,区域定位有所弱化是另一特点不论卷一或者卷二,今年试卷中大尺度空间的试题增加,多考查大比例小范围的中微观地理知识,改变了前几年只重视小尺度、小比例尺的地图。通过给出明确的地理位置,让考生去分析解决相关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如试卷一1、2题以谷物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区域涉及中国7个省区。解题既要抓住各省区相对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特征,又要考虑南方与北方的农业景观类型及谷物种植,区域跨度较大,如果考生对省区位置把握不准的话,就很难判断由位置所决定的地理环境特征。又如第6-8题通过考查国家地理能源消费构成特点,形成区域对比,涉及四个典型国家,体现能源分布差异。试卷二3-5题考查的是四地的日出时间,第三组是根据世界地图考查某农产品的产地、产量和贸易情况,跨度大。3)区域考查综合化,学科内综合加强今年试题不仅所涉时空范围大,而且考查内容综合性强。如试卷一第39题考查的内容跨越了两个单元,涉及城市的交通区位因素与城市区位因素;试卷一第36题,同样的文字资料,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在3幅地图中进行思维的转换,特别在第(1)、(2)、(3)小题的答题时,考生须将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转化成地理图方能答好题,而要回答第(4)小题,必须综合西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特点。这一题考查的内容跨越了人文地理与自4然地理,考查了考生读图、忆图与析图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题第1组题以粮食作物为切入点,问题设置新颖,解题时要求考生能比较这7个省区的位置,综合其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又如选择题第2组题以几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这几个国家的能源生产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情况。4)呈现学科间小综合的尝试与往年相比,2006年文综试题的学科间综合意识也有所增强,如第36题第(5)小题,“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几次?”显然,只有准确掌握了明王朝的灭亡年代(1644年),才能在统计图中正确读取数值(12次)。又如,第39题第(1)小题,“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征”,也带上了史地学科综合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第38题的材料二中有“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现象”,与试卷一第3组题第7、第8题考查的内容相联系,为对这两题解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启示与验证。在同一试卷的不同学科试题中出现如此相联系,使得政、史、地的结合更为紧密。5、重视现实问题,渗透课程改革理念,时代气息浓郁“关注现实,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是文综命题的“主旋律”之一。每年高考都不回避热点,2006年的试题同样比较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命题取材十分注重现实问题,时代气息浓郁;今年试题着眼于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粮食生产及粮食问题、全球升温、能源、环境问题等。但今年试题重视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如试卷一第3组题,立足全球升温问题,以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为背景,巧妙地将雪线高度与气温、降水曲线叠加起来,考查地理曲线图应用的同时,也考查气温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第31题则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人生价值的有关内容,凸显了新时期致力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33题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第34—35题的“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紧扣了党和政府重视民生、民意的社会热点;第36题以“沙尘暴”为主题,要求考生关注生态安全问题,用三幅组合图表(区域分布图、柱状图、曲线图)作为问题的切入口,综合考查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环境特征,考查的知识并不难,但题目设计非常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37题考查古代“中华文化”,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文明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重大的历史现象;第38题则重点关注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等。同时,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命题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等问题,倡导生活化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6、值得商榷的地方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全国卷I)的试题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可以与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更吻合,第6-8题的“能源消费构成”的相关知识在现行教材和《考试大纲》中均未涉及,要求考生判断出4个国家,显得5有些勉为其难。美中不足的是第二组题图2左侧的垂直坐标给出的降水量数值标注有误。如果按图中数据看,曲线③在赤道附近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是180cm左右,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是70cm左右,在60°N附近是80cm左右,在60°s附近是110cm左右,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另外,同一份试卷中,综合题部分37题(4)的开放性就大一些,36题(3)和39题(4)的答案是否也可以灵活一些呢?7、对“36题”现象的思考高考地理36题,其分值之高,设问层次之多,考查内容之广,能力要求之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1)“36题现象”将2002至2006年,近五年的高考地理36题的有关内容制成表格,如表1-表5所示,我们从中会得到一些启示。表1高考地理36题考查一览表年份题号分值设问层次考查内容能力要求200236274河流汛期,补给类型;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影响盐度的因素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正确的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200336242经纬度判读地形区判读:方向判读及气温分布特点综合运用读图获得的信息和区域地理主干知识,说明地理问题。200436366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200536363地形剖面图判读;国土开发与整治、修建水库的有利条件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特征;综合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200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