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二、免疫系统及其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图1-2)(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免疫的类型1.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此类免疫的主要机制为: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2.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即适应性(adaptive)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特异性免疫应答(简称为免疫应答)是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致,包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见表1-2免疫应答具有如下特点:1.特异性2.记忆性3.耐受性一、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9世纪)人痘苗:牛痘苗(二)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和使用细胞免疫理论体液免疫理论(三)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二)细胞免疫学进展——揭示免疫学现象本质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解剖学基础2.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征3.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4.免疫耐受及其细胞学机制5.抗体生成的理论(三)分子免疫学进展——促进免疫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催化剂1.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2.细胞因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3.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识别、激活和效应机制4.抗原递呈的机制(四)应用免疫学进展——赋予免疫学新的生命力的源泉1.疫苗的发明、应用及推广2.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1)血清学技术和免疫标记技术:(2)细胞融合技术:(3)T淋巴细胞克隆技术:(4)分子生物学技术:3.免疫生物治疗第四节“医学免疫学”教材基本轮廓抗原─────→免疫系统│补体──→│───→抗体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因子遗传控制──→│───→致敏淋巴细胞┏━━━━━━━━━━━━━━━━━━━━━┓┃┃正常异常───────────────────抗肿免免超自免移免感瘤疫疫敏身疫殖疫染免学学反免增免缺免疫防检应疫生疫陷疫治测图1-14“医学免疫学”教材内容概要第二章抗原抗原(antigen)作用于T、B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即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具备上述两种特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即抗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hapten)。第一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免疫原性是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抗原的关键。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抗原的理化性质(一)抗原的种类:多数蛋白质为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一定的免疫原性(二)分子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10kD,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三)化学组成:免疫原性物质还须具备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四)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易近性乃指抗原决定基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所接近。如图2-1所示(五)物理性状:化学性质相同的抗原物质可因其物理性状不同而影响免疫原性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一)异物性:“异物”的概念定义为“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二)进入机体的途径:皮内皮下肌肉腹腔(仅限于动物)静脉(三)机体遗传因素:个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能力受遗传因素控制第二节抗原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表位(epitope),亦称为抗原决定基(antigenicdeterminant)。依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两类(图2-3):①线性表位(即连续性表位),主要由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②构象性表位(即非连续性表位),短肽、多糖残基或核苷酸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加工递呈的线性表位,而B细胞可识别线性或构象性表位。二、交叉抗原及其意义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crossantigen),它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交叉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现象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决定基所致的特殊现象.(一)抗原异质性与共同决定基(图2-5):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其原因在于多数抗原性物质(如细菌及细胞等)乃由不同分子组成,而同一分子表面还可存在不同决定基。(二)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①某些情况下,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对人体的免疫损伤(参见异嗜性抗原);②在进行特异性诊断或鉴定时,须排除交叉抗原可能产生的干扰;③应用交叉抗原可能诱导出针对难于制备的抗原的免疫应答第三节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一)依据抗原诱生抗体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ntigen)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于T细胞辅助,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属TD抗原。2.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ntigen)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二)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①红细胞血型抗原,包括ABO、Rh等40余个抗原系统,其对安全输血极为重要;②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白细胞抗原(HLA),是具有高度多态性的抗原系统(详见第八章)。3.自身抗原(autoantigen)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不对自身正常组织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即处于自身耐受状态。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释放;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或被修饰等),自身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详见第十八章)。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乃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例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三)根据(TD)抗原是否由抗原递呈细胞所合成1.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2.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四)其他分类: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性质与特点,可分为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微生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及耐受原等;根据抗原的理化性质,可分为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可分为天然抗原与人工抗原。第四节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疾病的诊断与辅助诊断应用抗已知传染因子的抗体检测相应抗原,或应用已知抗原检测体内相应抗体,已成为临床上进行诊断或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2.疾病的治疗①研制治疗性疫苗,如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的肿瘤疫苗、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的T细胞疫苗等;②应用经处理的抗原进行减敏反应,以治疗某些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③动物实验证明,口服抗原(如髓磷脂碱性蛋白)可治疗脱髓鞘疾病。3.疾病的预防应用经灭活或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制备疫苗,接种机体后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可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4.医学研究为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有赖于深入分析特定蛋白质的抗原性、组织分布、所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等。第五节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一、佐剂某些物质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此类物质被称为佐剂(adjuvant)。(一)佐剂的种类1.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铝、明矾、矿物油及吐温80、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石蜡油的混合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脂质体等。2.生物制剂包括:①经处理或改造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以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和类脂A、源于分支杆菌的胞壁酰二肽等;②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二)佐剂的作用机制:①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③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三)佐剂的应用:①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②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二、超抗原正常情况下,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但一类被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三、丝裂原丝裂原(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体外实验中,特定丝裂原可使静止的淋巴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增多、DNA合成增加,出现淋巴母细胞化即淋巴细胞转化(lymphocytetransformation)和有丝分裂。T、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见表2-2),第三章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及相关的编码基因)。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某些情况下(如再次抗原刺激或自身抗原刺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一、胸腺(一)胸腺的解剖结构(图3-2)。(二)胸腺的细胞组成:1.胸腺基质细胞(thymicstromalcell,TSC)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hymusepithelialcell,TEC)为主,还包括巨噬细胞、DC及成纤维细胞等。2.胸腺细胞:CD4¬-CD8-、CD4+CD8+、CD4+CD8-、CD4-CD8+。(三)胸腺微环境:胸腺微环境由TSC、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成熟。(四)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3.屏障作用皮质内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阻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此为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barrier)。二、骨髓:骨髓(bonemarrow)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可分为红骨髓和白骨髓。骨髓是人和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它具有如下功能:1.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不同血细胞的能力,故被称为多能造血干细胞(multiplehematopoieticstemcell,HSC)。(图3-3)。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它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一、淋巴结(一)淋巴结的结构(图3-4)(二)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