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医患关系•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EngelEL)•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1977年《科学》发表《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疾病谱的改变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2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系统整体观②心身统一观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1879年冯特(Wundt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医学心理学的诞生(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2)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情绪与情感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②发展在先③短暂、冲动、不稳定④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②体验在后③稳定、深刻、持久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3不到的强烈刺激所引起。强烈的内部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③应激:机体受到巨大的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做出的适应性的情绪反应。5、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信号功能③动机功能④组织功能6、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7、所谓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韧性④自制性8、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①独特性②社会性③稳定性④整体性1.个性的倾向性(活跃):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稳定):能力、气质、性格3.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①遗传的因素(其中气质受影响最明显)②环境的因素(自然、社会、家庭环境因素)③个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主观努力程度)个性特质理论①特质的概念:特质是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般的及现实焦点的个性基本单元。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传统特质理论)(16PF)群集分析法表面特质(能直接从外部观察到35)因素根源(隐藏在背后并制约表面特质,最重要。16个)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2、艾森克个性维度理论(现代特质理论)EPQa.外向—内向维度b.情绪稳定—不稳定维度c.精神质维度d.说谎维度3精神分析理论44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二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但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具体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挫折、信心、理想、世界观、人生观等。倾向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1、需要:是个体生存和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⑥最高等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4、动机冲突四种基本形式①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②双避冲突(前有狼,后有虎)③趋避冲突(又吸引又害怕)④双重趋避冲突5、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气质: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的总和。6、气质的类型及特征1、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不可抑制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强不平衡强灵活平衡强平衡不灵活弱皮特斯特鲁普的漫画三、性格: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性格的态度特征:社会集体他人/工作学习生活/自己2、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的四种品质上)1)自觉性(独立、依赖)2)自制力(自制、任性)3)坚持性(坚定、动摇)4)果断性(勇敢、怯懦)3、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4、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认知活动的各方面(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第一节应激概述51、应激最早由坎农提出“战”或“逃”,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提出全身适应综合症。(二)应激的心理学观点马森和拉扎勒斯强调认知评价作为中介因素在心理应激的重要性。2、应激的成分应激源,能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事件或对某一事件的主观认识T=transaction: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R=resistance:个体抵御应激源所做的努力E=energyspent:个体应对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消耗S=strain:应对时所发生的心身损耗S=solutionorslide:应对的结果二、心理应激与健康(一)积极影响:1.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消极影响:①使机体处于易感状态,免疫力、抵抗力↓不适与痛苦②引发心身疾病③加重疾病或使之复发④使机体磨损、疲劳、适应性↓效率↓意外、自杀原因之一⑤导致物质滥用及依赖3、应激源(Stressor):是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二、应激源的分类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1生物性生活事件:生物学因素引起告知患癌2心理性生活事件:个人心理特点3社会性生活事件:社会环境因素引起4文化性生活事件:文化差异不同生活习惯、方式4、决定应激后果的因素•一、应激源的特性•二、易感因素•三、资源因素第四节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一、应对: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做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相对稳定和习惯化了的应对方式构成了一个人的应对风格(copingstyles)。(二)应对的分类•人格•年龄与性别•情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一种潜意识心理保护机制.•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把意识中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被抑制到潜6意识之中,使个体意识不到其存在,避免焦虑和痛苦。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内容的表达:催眠、口误、梦、丢东西。2、合理化指为我们所做的事赋予符合逻辑的或为社会所欢迎的动机,以便看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是合情合理的,避免个体焦虑或痛苦。(1)酸葡萄效应:当人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望和沮丧,有人会刻意贬低自己过去追求的东西。(2)甜柠檬效应:虽然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但个体努力强调事情的美好的一面。3、转移:指个体限于各种因素而不能释放的情绪反应转嫁给无辜的人或物,以发泄内心的不满,避免痛苦或压力。例如替罪羊、迁怒于人。4、否认:拒绝承认已经发生或者不愉快的情景,似乎其根本未发生过,避免心理的不安或者痛苦。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例如:“这不可能”、“绝对不会”、“掩耳盗铃”等5、反向形成:个体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情感以截然相反的活动与行为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行为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此地无银三百两6、投射: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归于他人,避免心理的不安或者痛苦。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7、升华:把为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为积极的形式。例如将攻击性欲望转化为竞技场的拼搏、性欲冲动转化为艺术、诗歌的创作。8、内投射(introjection):个体吸收周围世界的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把原本指向外界的冲动、情感转而指向自身。生病→前世作孽9.补偿(compensate):个体为弥补生理或心理存在的某种缺陷,或理想、目标受到挫折,转而努力发展或从事其他活动予以替代,以减轻心理的不适。10.认同(identity):潜意识中个体力图等同于某一对象,甚至以他人自居。“东施效颦”11、退行(retrogress):个体遭受挫折后放弃原本的行为模式,以不成熟幼稚的行为应付现实。12.幽默(humor)三、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特点1.无好坏之分2.不断习得、强化和发展3.常混合使用4.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5.适度原则二、应激的行为反应1.逃避与回避2.推诿3.依赖与退化4.攻击或敌对5、物质滥用6、退缩7、其他重点: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含义,心理学应激学说,心理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决定应激程度的因素。心身疾病71、心身疾病的病因包括•(1)生物学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个体心理因素:行为模式和人格类型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①时间紧迫感,行动急促、做事匆忙、说话快;②脾气暴躁、容易激动;③争强好胜、雄心勃勃;④对人抱有敌意等。B型行为:与A型行为相反①无时间紧迫感,悠然自得,从容不迫,言动缓慢;②安静、松弛;③与世无争;④温和等。C型行为类型:与肿瘤的发生有关①童年时期遭受过挫折、经历坎坷;②性格克制、追求完美、情绪不稳、压抑情绪和愤怒,不善于疏泄;③焦虑、抑郁;④谦虚、过分谨慎、细心、过分合作及调和行为。•心身疾病的防治2、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明显的躯体症状(3)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3、心身疾病的治疗:①心身同治原则:以躯体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主导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症状为主或慢性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②心身疾病的干预原则:(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3)消除生物学症状4、心身疾病的预防:1.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对具有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进行健全个性的培养;2.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有明显行为问题者,进行矫正;3.及时帮助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4.及时帮助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加以疏导;5.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的情况者,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常见心身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2.冠心病6、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治疗:•(1)通过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矫正A型行为•(2)开展心理咨询、个体与团体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