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测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学业等级政治测试(二)12.28命题人:庄泓(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栏中。(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2013·南通学测模拟)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达到了预定的试验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这说明了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C.人们可以创造利用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2.(2013·扬州学测模拟)“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下列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是A.理生万物B.气者,理之依也C.物是观念的集合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3.(2012·扬州学测模拟)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同步的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的两个方面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2013·盐城学测模拟)下列选项中与“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天地合气,万物自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死生有命,富贵在天6.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世界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7.(2012·南通学测模拟)黑格尔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高谈哲学”的人错在A.把哲学知识等同于其他具体科学的知识B.把哲学知识看成了“科学之科学”C.没有认识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D.没有看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体系8.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物是观念的集合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9.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10.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③→②→④D.②→①→③1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是A.构成事物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B.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C.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D.对万事万物一切具体特性的总括-2-12.“谈虎色变”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旦提到可怕的事情就会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但对动物“谈虎”却不能使其“色变”。这体现的哲理有①实践决定认识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④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3.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15.(2012·姜堰学测模拟)古希腊神话中有位雕刻师,倾注全部心血和感情,精心制作了一位美丽姑娘的雕像并钟情于她,诚心希望雕像成活。长期热切的期望竟真使雕像复活了!该故事的哲学寓意是A.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前提D.信则有,不信则无16.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后,很快就离开地面。但是在高速运行的机舱内,航天员的身体相对于机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7.美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18.“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是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19.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飞矢不动20.(2012·靖江学测模拟)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我们常说,做事情一是要“尽力”,二是要“量力”。这体现了A.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2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得出的结论。这表明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C.认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3.(2013·镇江学测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一起开始运行。这一发现说明了A.人的生命运动是有规律的B.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C.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是主观的24.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谒山》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这两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25.(2012·靖江学测模拟)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力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办事情要坚持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6.(2013·南京学测模拟)近代世界史证明,越早重视教育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就越早。18世纪普鲁士的崛起、19世纪日本的崛起、20世纪美国的崛起都说明大国崛起,教育先行。这说明A.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B.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C.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会不断被推翻D.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27.(2012·常州学测模拟)一般来说,狭窄的房间,若使用明亮的冷调装饰,就会让人从心理上感到空间变得宽敞。这表明A.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B.空间大小因心理感觉而变化C.人的心理感觉受环境的影响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8.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A.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B.应用正确的决策程序C.反对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9.右图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事出有因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实事求是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树立全局观念30.(2013·扬州学测模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讲述了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表明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④文学创作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31.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学习、崇尚、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表明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D.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4-32.(2012·姜堰学测模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试睡员、砍价师、团购师等新的职业层出不穷。新兴的职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给了多种途径。但有专家告诫:职场新人在涉入一个新的职业之前,都应该对该职业作足够的了解。不能光凭一时兴趣便贸然闯入,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状况和性格特点谨慎选择。这启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该A.使客观与主观相符合B.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C.按客观规律办事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3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4.《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意识可以决定一切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遵循规律的D.事物是不可认识的35.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6.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7.(2013·南通学测模拟)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有效的改革途径,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这主要是因为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C.追求和探索真理需要一个过程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38.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39.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不同的立场、观点,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人平等40.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表明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在答题栏内填“A”,错误的填“B”。(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4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性。42.静止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