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选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石城山记》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傥(tăng)(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辱:屈辱,贬谪。(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7、文章主旨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8、文章特色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9、小结10、作业:背诵全文2.《黄州快哉亭记》【教材简析】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2.文章主迹核有淳叭胧郑院频吹某そ隹煸胀ぃ幼判吹峭す劾赖目煲猓缓笞胍槁郏页鑫恼轮魈猓盒闹刑谷辉蛭尥豢臁?/SPAN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字词文意,理清思路)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2.作者: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2.理清每段大意。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第二课时(抓住文眼“快”,赏析全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一、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二、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一)景之“快”1、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三、感悟艺术特色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3、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四、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3.《道山亭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教学课型:扩展阅读教学方法:自读、诵读、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背景。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三、教学第1段。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3.这段主要写什么?(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四、教学第2段。1.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2.本段又主要写什么?(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五、教学第3、4段。1.第3段主要写什么?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2.第4段主要写什么?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六、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七、探讨写作特点。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板书设计:特点地理位置位于闽中地势平而广地域风貌枕江面海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教后反思: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4.《百丈山记》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三、阅读第1段。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四、阅读第2段。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