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黔党发〔2012〕1号2012年1月10日)2011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三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着力推进“三化同步”,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扣“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抓住“一个核心、六个重点”,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强化基础、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提高素质、深化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中,着力推进“三化同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10年时间根本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让农民种上高产田、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喝上干净水、烧上新燃料、搭上信息桥、住上整洁院。大规模大面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经比例由60∶40向40∶60转变,切实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稳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缩小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我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农村人口学有所教、劳有所-2-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帮。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胆破除束缚“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我省人多地少,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支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1.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推进,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保障主要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比较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生产者素质、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合理整合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效益,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和服务体系改革,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应用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尽早实现脱贫致富。-3-3.目标任务。到2015年,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运、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队伍和适应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的知识型农民。主要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地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收集农作物优异种质基因源,开展鉴定与评价研究,通过优异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建立核心群体。研究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抗旱耐瘠、抗病、抗冻等研究,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加强动植物育种研究,确保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良种扩繁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摸清土地、水、气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以综合配套技术为核心,重点突破超高产生产技术,加强大面积丰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实现均衡增产。在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配方施肥技术、蔬菜栽培种植模式、畜禽水产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油菜籽冷榨制油、重金属快速检测、中小型多功能农机具研究、有机循环农业、精准农业、节能降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一批实用技术成果,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2.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完善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的基础上,新建特色作物生理生化、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组建核桃研究所,新建茶叶、酒用原料、核桃、特色杂粮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4-在中药材、蔬菜、肉牛三个地方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马铃薯、精品水果、水稻、玉米、油菜、生猪、中药材、茶叶、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每个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1支专家团队,依托科研院所建立1个研发中心,选择产业重点县建立1批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省地合作机制和技术供需平台,启动“百名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发展工程”。继续完善水稻、玉米等作物海南冬繁育种基地建设,新建黔西南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新建100亩油菜、蔬菜等作物夏繁育种基地。加强市(州)农业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3.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协作网,加强科研院所、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协同创新,实施联合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社会投资成立农业科技企业,鼓励各类涉农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完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创新的市场应对能力。建立科技供需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其他技术创新组织。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岗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研发中心。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公益性职能。深化基层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改革,健全乡镇农技服务推广机构。根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在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探索建立专业性农技服务推广组织。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保证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5-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提高服务效能。采取调整一批、培训一批、新进一批人员的办法,配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采取招聘特岗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办法,解决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不足问题。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职能有效履行。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实施信息进村惠农工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人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拓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技推广能力。认真组织实施“三百工程”、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主体的科研推广运行机制。3.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技人员和其他社会组织,兴办种苗繁育公司、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组织、农经网信息服务组织、农资连锁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经营性农技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完善村-6-集体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技术指导、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站)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等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1.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根据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调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着力培养蔬菜、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茶叶、核桃、精品果、中药材、大鲵等产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形成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术团队,为国家和省域、区域培养大量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逐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鼓励职业教育兴办涉农专业,免除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并给予生活资助。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建立涉农高校、院士工作站、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工作,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以上大专以上涉农专业毕业生到村工作。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更新培训。在国家现代农业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综合农业培训中心。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培训中心、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省级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等进行培训,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每次培训不少于15天,建设高素质基层农技-7-推广队伍,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培训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训高效种养实用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农业政策法规等,中央和省级培训经费由省财政根据年度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在预算编制环节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对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给予全额学费补助,所需经费由本部门(单位)在部门预算中统筹解决。3.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开展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经营人员、专业大户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大力培养农村植保员、防疫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