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从振兴农业做起作者:刘慧发布日期:(2009-11-07)•专家表示,国家对农业的直补超过1028亿元,但补贴效率偏低,建议采用“土地赎买”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东北的黑土地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08年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78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7%,“南粮北调”逐渐被“北粮南运”所取代。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在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当时温总理说过一句话,“这个题目叫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讲的是工业,但是首先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农业布局的特点,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3.了解东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学会分析区域资源优势,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一、东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表特点:。•(1)西面、北面、东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脉长白•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1.自然资源条件•(1)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①中国东部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②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③最多的地区。•(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熟制为。•(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宜农荒地一年一熟•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体系较完整;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不断提高。•3.农业布局的变化•(1)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2)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农业机械化水平西部草原•三、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四、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高产、、高效、绿色发展;调整农作物比重,合理利用土地;按照需求,发展经济作物。•(2)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及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优质市场农副产品第二、第三•2.推进农业进程•(1)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体系。•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加快的应用和推广。•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2)搞好森林资源的和保护。•(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产业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合理开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山脉A、B、C的名称是什么?•(2)河流R的名称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一年有几个汛期?•(3)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优势条件是什么?•(4)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要点(1)[读图说明]A为大兴安岭,B小兴安岭,C为长白山•要点(2)[读图分析]R为松花江。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要点(3)[对比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大•要点(4)[读图归纳]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读某地地形剖面及对应的积温、降水量图,回答下列问题。•(1)C能源基地是________。•(2)表示B城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图为()•(3)图示地区积温数值范围为________℃,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等。•(4)积温值A地高于E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E、B两地相比,前者距海较远,但其降水量却较后者多约3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地形剖面图中的城市名称及其他地理事物名称可以判断该地为我国东北地区,从相对位置可以判断C为大庆。B为哈尔滨,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故D为其降水逐月变化图。图示地区积温值可直接从图中读取,数值上注意不要与降水量混淆。A的积温高于E处除有图上表现的谷地不易散热外,还应考虑到冬季为西北方向来的冬季风,E处受影响大。E地降水多从图上可以分析的出来,主要是因为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答案:(1)大庆(2)D•(3)1600~2800春小麦甜菜(或玉米、大豆)•(4)A地为河谷(或盆地),地势较低,距冷空气源地较E远•(5)B、E两处水汽均来自东部海洋,E处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1.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根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阶段Ⅱ成果:•①我国某区域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内侧是广阔的平原,其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总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②该区域某平原在历史上曾是一片荒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研究。•(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为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比较要素该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①________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②________水稻土工业特征重工业为主③________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④________水热充足•(3)该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东北(2)①温带季风气候;②黑土;③轻重工业并重,综合性强;④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3)商品谷物农业•(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更新。(答三点即可)•读下列各图回答问题。•(1)东北地区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存在什么问题?•(3)解决的措施是什么?•要点(1)[读图分析]耕作业占主导地位,以旱作杂粮为主,玉米所占比重最大。•要点(2)[分析归纳]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林业和草地比重小,资源利用失调。•要点(3)[综合分析]注意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2009·广东地理)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资料一见图甲。图甲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分布示意图•资料二见图乙。•图乙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紧急情况次数•资料三见图丙。•图丙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变化图•(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_(选择题,填选项字母)。•A.地形崎岖B.低温冷害•C.灌溉水源D.光照不足•(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1993年,________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______;其后两者交替上升。•(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A.产量逐年上升•B.消费量趋于上升•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D.缺口不断增大•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的掌握情况;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1)由资料一知,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2)甲地位于西亚地区,属沙漠气候,灌溉水源是该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3)由资料二知,1993年以前,自然灾害次数高于人为灾害次数,是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1993年,人为灾害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自然灾害;其后两者交替上升。(4)由资料三可知,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大,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消费量总体看趋于上升,但缺口不是增大的。•(5)我国人多地少,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严重,科技水平低,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应从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考虑。•答案:(1)非亚•(2)C•(3)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4)BCE•(5)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2.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图中阴影区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材料二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地11个省(黑、吉、辽、冀、鲁、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图。•材料三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度全国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其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抵消掉同期土地整治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净减少耕地542.4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8.31亿亩,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材料四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1)材料一中数字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请写出其所对应的地形区名称,并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2001年2005年播种总面积5193.14815.4其中粮食作物3128.62386.5油料作物353.5318.0糖料作物163.5747.6蔬菜作物1123.81211.8•(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______。这种布局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选择填空)•A.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B.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C.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D.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材料三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4)结合材料四,简述广东省2005年较2001年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解析:(1)识记我国重要地形区的位置即可作答,回答共同优势自然条件时,一定要搞清楚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五大方面;(2)问的是分布特点,而不是分布在什么地方,这是其一;若回答成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则下面的选择题就很难解释,所以本小题的第二个需注意的是:要统筹考虑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做题最易忽视的地方。(3)注意材料中的耕地减少的几个方面,依此方面采取措施即可;(4)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特点可由表中数据读出,糖料、蔬菜等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说明市场需求量增加和交通冷藏保鲜技术得到了发展,依此反推因果关系即可。•答案:(1)1—东北平原;2—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四川盆地。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2)集中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