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何谓灭菌?答: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2.何谓消毒?答: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7.医院感染常见感染源有哪些?答:医院感染常见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污染的医疗器械、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环境储源等。8.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答: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接触传播—⑵飞沫传播—⑶空气传播—9.哪些人群为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答: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有: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2⑵老年人及婴幼儿患者。⑶接受各种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抗癌药物、放疗、免疫抑制剂等。⑷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造成体内微生物生态失衡的患者。⑸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8、何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答: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性肠道疾病,包括由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发热或腹痛。周围血白细胞可升高,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出有意义的优势菌群。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9.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哪几种?答: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10、何谓医院感染暴发?答: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11、医疗机构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应如何报告?答:当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向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在调查确认后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当属于法定传染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2、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有哪些?答: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联系人姓名、电话)、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3、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答: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2)、切断感染途径。(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3第一节标准预防原则11.何谓标准预防?答: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2.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⑴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⑵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⑶目的是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3.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答: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有:⑴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⑶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⑷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源传播。⑸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源的传播媒介。⑹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12.何谓手卫生?答: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3.医疗机构应具备哪些手卫生设施?答:医疗机构应具备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14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答: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⑴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4和流动水洗手。⑵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5.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答: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⑴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⑵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⑶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⑷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⑸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⑹处理药物或配餐前。16.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什么?答:“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17.如何正确的洗手?答:洗手时,应先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再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而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18、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答: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2、常用的医用口罩分为哪几类?答:按照产品标准不同,常用的医用口罩可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四种类型。。3.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可分为几级?答:根据消毒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为四级,即灭菌、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和低水平消毒。4.根据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医院医疗用品如何分类?答: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毒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5.何谓高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黏5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输液器材、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介入导管、植入物等。6.何谓中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剂管道、压舌板等。7.何谓低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答: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床头柜、被褥、地面、尿壶和便器等。8.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⑵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相关要求处置。⑶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⑷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进行清洁与消毒。9.如何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答: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时应注意:⑴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⑵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等。⑶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⑷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等消毒方法。10.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未经清洗直接消毒灭菌能达到效果吗?答:不能。如果医疗器械使用后不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微生物会在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将影响消毒因子的穿透,造成消毒灭菌失败。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第二节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1.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6答: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⑴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⑵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⑶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⑷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己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1、何谓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答: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不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包括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不需要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无菌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口镜、口罩、医用胶布等。2、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哪些内容?答: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1、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或过期,可以重新灭菌后使用吗?为什么?答: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不得重复使用。过期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可灭菌后使用。第二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处置方法1.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答: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⑴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⑵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然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皮肤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黏膜可用0.05%碘伏消毒。⑶发生锐器伤有伤口时,应当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2.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有哪些处置程序?7答: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进行以下处置程序:⑴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⑵向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⑶核实暴露的感染源情况,根据感染源种类及暴露的程度,进行相关抗原抗体检测。⑷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3.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答: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⑴乙型肝炎病毒: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乙肝病毒相关检测结果,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或)接种乙肝疫苗。⑵丙型肝炎病毒: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定期进行丙肝病毒相关检测。⑶艾滋病病毒: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立即对发生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