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1页共9页嘉兴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二历史卷2015.2说明: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或按所在学校要求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1是某老师授课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标号②处应填写的国家是A.俄国B.德国C.英国D.法国2.1916年,德国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是一战中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C.首次使用坦克的战役D.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3.如果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等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上述情况说明在参战前美国①放弃中立主义政策②奉行国家利益优先战略③已倾向协约国④综合国力世界第一A.②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③④4.20世纪初人类战争由局部性战争演变为全球性战争。这主要是A.科学技术的负作用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图13124世界市场、殖民地、制海权巴尔干问题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普法战争后果地区霸权突尼斯问题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2页共9页5.“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材料中的“开端”应该是指A.社会主义运动B.和平主义思潮C.民族解放运动D.殖民主义扩张6.“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①承担战争罪责②偿付巨额赔款③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④割萨尔区给法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休斯先生(注:美国代表)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要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几个世纪中所击沉的军舰还要多。”与这段话相对应的条约最可能是A.《巴黎和约》B.《四国条约》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8.图2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事漫画。漫画里,在一段斜坡处,手执马鞭的“L先生”因操作失当而反置车、马,致使“AFFAIRSOFTHEWORLD车”与“PEACE马”迎面相撞。“PEACE马”岌岌可危,马车即将冲出“ENDOFTHEWAR”界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作者描述的“L先生”是A.“国际纵队”B.国际联盟C.反法西斯同盟D.轴心国同盟9.读表1。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表1: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1928年1930年1932年纳粹党党员10.8万35万85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①“大萧条”的出现②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③德国人的民族情绪④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图2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3页共9页10.不少学者认为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于1936年。其对应的史实应当是A.九一八事变B.广田弘毅内阁上台C.七七事变D.近卫文麿内阁上台11.“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这一“证书”A.给欧洲带来两年的和平B.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C.刺激并便利了德国的侵略D.直接促使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2.读图3。该战役A.使德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B.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之战C.有力地配合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D.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3.有学者认为,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的“根本好转”主要表现为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③北非战事结束④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③④14.某论文的关键词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下列选项中,最可能作为其主题的是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公元前399年,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的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下面是与这次审判相关的信息: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罪名审判人员产生方式501名抽签举手一审制渎神和蛊惑青年材料直接反映出雅典A.已形成一定民主程序B.民主范围比较狭窄C.公正至上的司法实践D.被素养低下者控制图3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4页共9页16.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下列对这类“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们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B.他们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C.他们视城邦利益为至高无上D.他们虽性别不同,但都能言善辩17.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利益开始受到法律保护B.公民法侧重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私法规范空缺C.万民法扩大了公民法范畴,实用性适应性相当强D.自然法直接源于普拉塔格拉学说,提倡人人平等18.对于夏朝是否存在,顾颉刚认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化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郭沫若评论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对此,合理的认识有①顾颉刚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难以确认③《诗》、《书》成书时间与夏朝较近,故为信史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一定合理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9.《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2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21.选官是政治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的叙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B.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C.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D.明朝内阁是中央级行政机构,但始终无法定地位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5页共9页22.综合表2中的信息,可以认为西汉时期表2: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无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①农民赋役沉重②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有其存在必然性③商品经济相当发达④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大量存在A.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①③④23.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24.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A.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25.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6.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A.董仲舒、陆九渊B.陆九渊、朱熹C.朱熹、王守仁D.王守仁、李贽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6页共9页27.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相当活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人的共同主张包括①否定帝权②批判专制③注重实学④工商皆本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8.“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是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29.下图为“马”字书法作品。按其字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末位的是30.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春秋》C.《论语》D.《诗经》ABCD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7页共9页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31.(18分)和平是世界的共同追求,和平女神虽姗姗而行但佳人可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9年,26国齐集海牙讨论裁军以维护和平的问题。……只是建立了一个国际冲突仲裁法庭,并且禁止毒气和炸弹等最“不光明正大”的武器。1907年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制定了“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准则非但没有阻止战争,反而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实际上谁也没从日益紧张的局势中看出一场全面战争的危险性。人们想象的是一场短暂的战争风暴,它会……使最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摘编自加亚尔等《欧洲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第二次和平大会“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的原因(6分)材料二《非战公约》及法国的“保留条件”(节选)——公约第1条: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法国的“保留条件”第4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2)作为对一战的一种反思,《非战公约》确认了怎样的核心原则?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这一原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结果。(6分)材料三第一条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联合国宪章》(中文版)(1945年)(3)联系材料二、三,指出《非战公约》与联合国的共同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联合国采取了怎样的“有效集体办法”?请概述其积极成果。(6分)高二历史期末检测卷·试题卷·第8页共9页32.(22分)通过研究历史人物来探究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常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谍”,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6分)材料二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背后的要求是使臣驻京和扩大通商。使团携带了大量礼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外,更多的是天文地理仪器、乐器、钟表、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最后,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英国要求。40余年之后,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