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理化试卷(物理部分)第1页共3页嘉宝2014学年3.某同学能很快分辨出是哪位歌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荷花飘香B.柳枝摇曳C.落叶飞舞D.瑞雪飘飘5.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是常见物质中较大的。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10℃的水,加热后温度升高到60℃,水吸收的热量是A.8.4×104焦B.3.36×105焦C.4.2×105焦D.5.04×105焦10.轿车已经广泛进入家庭,其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是将______能转化为机械能,使轿车获得前进的动力;车载导航仪与卫星之间是通过______来传递信息的(选填“无线电波”或“超声波”);冬天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轿车,其车胎温度也会升高,这主要是通过_______方式增加内能。11.滑板运动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之一,如图4所示。用脚向后蹬地,滑板车会沿地面向前加速运动,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的;滑行时,它会受到______摩擦力作用(选填“滑动”、“滚动”或“静”);如果不再蹬地,滑板车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12.甲、乙两小车(m甲>m乙)在同一水平路面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5所示。乙车的速度为_______米/秒;运动6秒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米;甲车的惯性_______乙车的惯性(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6.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0.16毫克/厘米3,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在结构韧性方面也十分出色,可在数千次被压缩至原体积的20%之后迅速复原。“全碳气凝胶”是一种令人惊奇的绝缘体,如果你拥有一个气凝胶制成的挡板,你就可以很容易抵住喷火管对你的喷射。它既可防冷,又可挡热。“全碳气凝胶”还可以吸收高达自身质量900倍的有机溶剂,而且只吸油不吸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并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8评论。约8厘米3的碳海绵立在花蕾上图8⑺⑻⑼⑽⑾⑿⑷⑸⑹12246810501.262.43.64.8t/秒甲车61234500.91.82.73.6t/秒乙车s/米s/米图4图5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理化试卷(物理部分)第2页共3页(1)“全碳气凝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这里的最轻指的是它的_________(选填“质量”、“密度”或“重力”),该材料被压缩的过程中,其弹性势能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根据文中对“全碳气凝胶”特性的描述,以下推理正确的是________A.该材料可以制作消防服。B.该材料可以用来清理海面油污。C.用该材料制成的球拍击球,可以创造能量。17.在图9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18.重为10牛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的图示法在图10中画出它所受的重力G。20.如图12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重为200牛的物体A在5秒内匀速上升2米,不计摩擦。求:(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做功W和功率P。23.在使用托盘天平时,被测物体应放置在______盘中。如图15所示的测量仪器最小分度值是______牛;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所处的状态如图16所示,此时应调节________(选填“平衡螺母”或“钩码”)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的“+”接线柱应与被测电路靠近电源______极的一端相连。24.如图17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保持物体处于静止或_____状态进行研究,实验中要选择______(选填“较轻”或“较重”)的硬纸板做实验。“测定物质的密度”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两个实验中都进行了多次测量,其多次测量的目的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若要测量某固体的密度,实验中需要先测量该物体图15图16图17图12FA(21)(23)(22)⑸⑹⑺⑻AB图9图10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理化试卷(物理部分)第3页共3页的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甲组同学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他们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发光体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格中。表一(f=10厘米,物高H=4厘米)实验序号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像的性质正立、倒立虚像、实像15012.51倒立实像235141.633015242020451822.556153087126020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中的像距和像高随物距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组同学使用相同的实验器材探究,但是与甲组同学的数据对比发现:当物距为35厘米时,他们所测像距为13厘米;当物距为15厘米时,所测像距为31厘米。若乙组同学测量读数正确,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继续探究凸透镜的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他们应该保证_______相同,_________不同来做该实验。⒅⒁⒂⒃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