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人本主义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是超越科学实证范式而趋向于建构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非人化的白鼠心理学(rat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非正常人的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主张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人(或全人)为研究对象的视角,关心人的本性、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因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相对抗,故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irdforce)。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富足引发对精神提升的渴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社会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和异化现象,需要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主张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心理史学家赫根汉(B.Hergenhahn)曾称这个年代为“喧嚣的时代”;罗洛•梅(R.May)称之为“意志瘫痪的时代”;罗杰斯认为“恐怖、敌意和侵犯的存在是我们时代的紧迫问题。”——社会各界强烈批评“重科学而轻人文”的教育倾向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和异化现象,需要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现象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主流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力地支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现象学哲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患者中心”的治疗理论也以现象学为基础奥尔伯特认为对于人格和价值等复杂问题,需要用现象学方法和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现象学现象学的主要创始人是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现象学”又称“第一现象学”,突显了人的主观意识心理活动的对象性特征,即意向性问题,“涉及指向外界的人”,强调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指向身体之外。胡塞尔创立“纯粹现象学”也称“第二现象学”,“涉及指向内部的人”,即研究主观意识经验的本质的纯粹现象学。现象学哲学的4个步骤:1、现象学悬搁:从因果关系和存在的假设中分离出经验2、本质还原:通过检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事物的本质3、遗觉的还原:人们在没有看到客体时也可以想象其外表特征4、先验的还原:即描述事物的本质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哲学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接受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价值观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促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走向社会,探讨当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紧迫问题。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哲学思潮。•首要原则:“人除了做他自己以外什么都不是”。生命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效地选择创造意义。•基本特点: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视为最真实的存在,并以此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描述人的本质的存在。人的本质存在主要是指非理性的意识活动的“存在”,强调“生存”、“主观性”、“自由”等心理状态,才属于人的本真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主要区别:(1)不同的人性假设: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既善又恶,对存在性质的自由选择是人类具有的唯一属性;多数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人生命的最主要动机是自我实现。(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及其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而存在主义则比较悲观。(3)存在主义者认为“死亡”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可激发人过上丰富、充实、本真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只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和意义问题。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5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对实证主义统治心理学界不满,“以人为本”的呼声不断高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起并形成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人格心理学与格式塔的整体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1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2.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20世纪50年代)•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作《动机与人格》。•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并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问题,次年10月组织了“人类价值新知识”的研讨会。•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Cohen)出版《人本主义心理学》,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2.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专门的学术刊物《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于1961年春天开始正式出版1962年布根塔尔(J.F.Bugental)的论文《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个新的突破》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1963年正式建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AHP),并颁布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①以人的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②研究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③注重研究的社会意义;④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1964年夏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扩大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1969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改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HP),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2.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第32分会。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了美国心理学界正式合法的地位。至此,经过10年的努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终于获得美国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这说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主流的美国心理学中赢得了一个“很小但却是官方的一席之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又分化出来一个新学派,即超个人心理学(或超现实心理学)。它是一种以追求人生意义及超越自我为主旨的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新发展和新取向。但是自80年代末罗杰斯去世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出现了一定的衰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五项原则•1意识经验是基本资料的来源•2整体和综合的人性观•3人是自主而自由的•4坚信意识经验的本真性•5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地概括人的所有经验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生平主要著作:1.《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2.《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apsychologyofbeing)3.《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Religious,valuesandPeakExperience)4.《健康的心灵管理》(Eupsychianmanagement)5.《人性能达的境界》(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马斯洛思想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对行为主义的追随阶段,大约为1933-194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与萌芽阶段,大致为20世纪4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系统化时期:这一阶段从他1950年发表《自我实现的人们: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一文开始,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期。•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直至马斯洛生命的终结。3.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马斯洛从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意识体验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传统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许多缺限的根源在于以方法中心或者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释科学。”3.2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3.2.1需要的层次理论(图)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又称之为“整体动力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柱性理论。马斯洛将动机的出发点立足于需要上,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泉和基础,需要的性质、强度决定着动机的性质和强度。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或缺失性的需要•发展性的需要,也称成长的需要或超越性的需要,属于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所激励的需要。(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最基本、最需要优先满足的一种需求。(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的含义是广泛的,既有个人安全的成分,如安全、稳定、保护,也包括社会安全的内容,像人对秩序、法律、和平、安定等方面的需求倾向,以利于机体状态的健康成长。(3)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对感情、爱、友谊和对群体或团体组织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对于自尊、自重和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欲望。(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theneedsforself-actualization)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马斯洛说过,“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3.2.2需要层次的演进(图)马斯洛认为需要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是基本需要按照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呈现。•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需要的基础,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存的直接的先决条件。•高层的需要与生存很少有关系,但这种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更大的满足感。•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层次水平越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高。需要层次的演进需的相对突出高峰需要的发展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3.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思想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早期被称为“整体动力论”,后来则称为“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含义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1987,53页)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完满人性的实现完满人性(丰满人性,fullhumanness)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类型马斯洛晚年把自我实现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型自我实现(healthyself-actualization):主要指更务实、更能干的自我实现者。-超越型自我实现(transcendentalself-actualization):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在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往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