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小组成员:王颖珊吴淑娴罗思妮何小燕安婷罗欣歌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伦理与道德“释义”“伦”,据《说文解字》解释,“伦”的本意是指人的辈分。“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条理、准则。“道”,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在《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的初义为道路之道。许慎《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即人所行走的道路;又云:“一达谓之道”,即通达一定目的地的道路。“德”,得也。循道所得。甲骨文“德”字之象形取意与“中国”帝王垄断正历法、方位等天学宗教事务有关。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伦理道德和法律一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的设计。不过,伦理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它以追求人的道德自觉为最高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二、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3、政治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六亲”:父子、兄弟、夫妇。(六亲不认)“九族”:父族四层、母族三层、妻族两层。(诛灭九族)父族四层: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层: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层: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将其扩展为“五伦十教”。管仲提出“四维七体”。董仲舒以后,“三纲”、“五常”,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仁爱孝悌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谦和好礼仁而无礼,胡不遄死?——《诗·鄘风·相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诚信知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在整个西方,孔子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孔子排行第五,美国人尊孔子为十大思想家之首。当年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就震惊了,因为耶稣也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晚了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两句话,在西方被称为是“黄金律”。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的亲笔“作品”,但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孔子的《论语》、苏格拉底的《辩白》、耶稣的《福音书》。勤俭廉正为人处世“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廉者,清不滥浊也。——《周礼》笃实宽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勇毅力行可近而不可道,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精忠爱国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克己奉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穆。——《礼记·礼运》修己慎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君子慎戒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见利思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株连十族方孝孺“莫说九族,十族何妨!”燕贼篡位胡适: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正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民族共性,它们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传统美德有其历史局限性:如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愚忠误国”说明传统美德在历史实践中有其两面性传统道德典范与道德人格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先秦——孕育展开阶段汉唐——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先秦——孕育展开阶段汉唐——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汉唐——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宋明理学: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营养,建立起以儒家为主体,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程朱理学:奠基于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集大成于朱熹。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人伦者,天理也。”人伦五常就是天理。“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人间的伦常之理由此上升为天道的法则,不可违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陆王心学:创始于明代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陆王心学以“心”作为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其主要观点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人伦关系原理——人伦(二)主体道德品格要求——人道(三)人性认同——人性“礼”(人伦)的法则,“仁”(人道)的原理,“善”(修养)的人性,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中国伦理学的结构人伦•“礼”是中国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历朝历代虽然对“礼”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伦关系固定在“礼”的框架之上。“礼”的四次创造性转化:(一)周朝以前的氏族社会,“礼”被作为习俗法规。西周时期,把它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即通常所谓“周礼”。(二)春秋时期,社会离乱,“礼崩乐坏”,孔子对“礼”的秩序进行了提升,使之伦理化、道德化。(三)西汉时期,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使其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礼教。(四)宋明时期,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程朱等人把“礼”无限提升,使其成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人道“人道”的核心是“仁”,就是讲仁义道德。人道是对主体道德品格的要求。其主要内涵:第一,人伦决定人格每个个体的人都要在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地位和社会角色。第二,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非常复杂,价值体系呈多元取向,但“仁、义、礼、智”贯穿于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且始终处于主体位置。“仁义礼智”被称为“中国四德”,与理智、正义、节制、勇敢的“希腊四德”形成对照。第三,德性主义中国伦理道德以“修己安人”为模式,以“内圣外王”为目标。人性人性论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中国人性论思想的特点:•第一,强调人兽之分,凸显人的尊严。“性善论”始终是中国人性论的主流,整个中国伦理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任和期待上的。•第二,人格均等。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人的社会地位有尊卑等级差别,但每个个体的人的道德人格是平等的。•第三,修身养性,向内探求。实质在于不断超越自身,在个体欲望、现实利益与社会秩序、道德理想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也不放弃道德境界的追求。参考文献:《论语》《孟子》戴圣《礼记》姬昌《周易》朱熹《论语或问》二程《外书》许慎《说文解字》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罗国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