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复习参考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學基礎1CreatedbyLHX教育学基础复习参考资料教育學基礎2CreatedbyLHX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3.教育形态:制度化的教育与非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和发展时期。5.培根:提出独立形态教育学。6.《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8.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一.教育学派别: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1.实用主义教育学(p20)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③.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优点:对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缺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p20)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分类: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p34)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谋生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教育學基礎3CreatedbyLHX1.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持续终身的过程,不断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化的内容:①.学习生活技能;②.内化社会文化;③.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④.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社会化的最终体现)。影响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学校教育促进社会化: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个体个性化功能: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学校教育促进个性化: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二.教育的社会功能(p42)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文化、经济、政治。1.人口正向功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全面性。2.文化正向功能:文化保存延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教育创造文化根本的途经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3.经济正向功能:①.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②.科学技术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4.政治正向功能:①.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②.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③.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5.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①.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②.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3.教育功能的形成: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社会把握教育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核心和根本依据。2.教育目的特点: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3.教育目的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教育學基礎4CreatedbyLHX4.教育目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p67)社会和人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价值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目的追求或实现某种↗倾向性。社会依据:①.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②.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的依据:①.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阶段性、顺序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平衡性等);②.根据人的发展需要。6.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p6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取向的最基本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人本位价值取向: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人的价值,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一.我国的教育目的(p82)1.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基本使命)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全民族素质。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①.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②.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四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3.教育制度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4.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5.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6.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7.现代学制的变革:①.双轨学制在向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发展;②.每个学校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8.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末。1902“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9.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完全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现代教师特性:多功能性、专门性、高素质性、发展性。2.教师职业的作用:社会作用(社会地位的基础)、个体作用(内在价值)。3.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最直观表现)、法律地位、专业地位(内在标准)。教育學基礎5CreatedbyLHX4.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①.专业性职业;②.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5.教师专业发展:群体、个人,具有阶段性教师个体专业发展: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③.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④.专业自我的形成。一.教师专业发展途径(p129)1.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⑤.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途径)。6.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②.合理的专业知识;③.复合型的专业能力;④.崇高的专业道德;⑤.强健的身体素质;⑥.健康的心理素质。7.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①.学习者和学者;②.课程开发者;③.教育教学研究者;④.知识传授者;⑤.学生心灵培育者;⑥.学生学习的榜样;⑦.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⑧.学生的朋友。8.现代教师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①.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公正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②.文化形象(形象的核心)③.人格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9.学生的特征: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主体性最高表现形式));③.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10.学生的地位:①.学生的社会地位;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11.学生发展一般规律(p139):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⑤.整体性。1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①.生理成熟期提前;②.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③.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④.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⑤.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13.师生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基本关系)、心理关系①.社会关系: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②.教育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③.心理关系: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14.师生关系的调节:①.社会调节(法律、道德);②.学校调节(原则:公平、公正、公开);③.教师调节。教育學基礎6CreatedbyLHX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p147)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②.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③.教师的智慧;④.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最高层次)。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第六章课程1.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和最敏感的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一.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p155)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②.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永恒主义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3.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隐性课程:观念性隐性课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