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服务功能.,服务的内容*****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3.生物防治功能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2.写出Lotka-Voltrra模型方程,简述4种竞争结果。**答:2.简述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及种群调节方法。**答: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包括群聚,种内竞争,隔离.种群调节办法有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3.简述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研究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答: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适应和行为上都有所变异以适应干旱环境。在形态结构上:体积矮小;叶小而硬,气孔少而下陷,栅栏组织多层、排列紧、细胞间隙少,海绵组织不发达;体表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毛被及蜡质有所增加;个别器官肉质;机械组织发达;根系发达;等等。生理适应的特点是:半纤维素和糖含量增加,以提高渗透压;脯氨酸增加;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光合减弱,呼吸增加,以增强抗干旱能力;吸收运输水分能力增强;等等。行为的适应:叶片卷曲等4.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答: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5.简述植物对水分子的适应类型及特点**答:根据栖息地,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类。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2)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1)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抗旱能力差。2)中生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长时间的干旱。4)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6.简述生态适应及生物进化答:生态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是生态适应的结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由原始生物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生物的进化过程。进化过程使简单的原始生物变为复杂的现代生物种类,变现出多样性的增加,而且进化过程没有终止。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式,制约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每一种生物进化的方式称为生态适应,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可看作是一系列生态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环境对生物的一个自然选择过程。7.举例说明生物种间关系答: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如鸟在植物上筑巢)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竞争: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大小草履虫的竞争)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狼吃兔子)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蛔虫和人)8.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9.简述全球环境问题答: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2、酸雨3、臭氧层的破坏4、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锐减6.生态安全问题10.简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答:(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11.简述生态系统健康及诊断指标答:生态系统健康是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有以下特征:不受生态系统胁迫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具有自我维持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其诊断指标有生物体型分布,营养结构的完整性等。12.简述生态位原理及其应用。13.简述水质环境监测指标**答: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14.简要分析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答:①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②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③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④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⑤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人为因素。15.简述生态学的方法论及观点***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生态学的观点: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16.简述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特点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17.简述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转化时的损失答: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时,其耗损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可食或不得食而不能被利用的,可以利用但因消费者密度低或食物选择限制而未能利用的,利用了而未被同化的,同化后部分被呼吸消耗掉的以及变为生产量后又因多种原因被减少了的18.简述边缘效应及应用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到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应用在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平原区造林带已被证实有良好的效益;通过加强水陆相互作用,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基塘结构,获得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以及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发展城郊型农业。19.简述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答: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k-对策者:个体大,种间竞争能力强,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映时间长,容易走上灭绝20.简述旱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水因子的适应答:旱生植物在缺水环境下的植物根系发达,茎的木质部呈隔离状,常常肉质化,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叶常常退化,形成针状。对水因子的适应体现在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有亲水性强的原生质体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和代谢途径。21.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和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越激烈22.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答:按环境性质划分: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荒漠,草原,热带雨林)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生态系统(草原,森林,水域,沙漠,极地),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地,牧场,鱼塘,养殖,微生物),人工生态系统(城镇,工矿,宇宙飞船,实验室微生物)23.简述植被恢复的有关技术24.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答:时空尺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异质(复合)种群,渗透理论,等级理论,缀块动态理论25.简述不同波段的光对生物的生理生态效应26.简述种群调节的基本理论**答:种群调节: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1、生物学派:生物学派代表Howard&Fiske(1911)对两种迁入害虫舞毒蛾及棕尾毒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择性因子是调节种群的主要因子。2、气候学派:气候学派Uvarov(1931)巨著《InsectandClimate》认为气象因子是控制种群的主要因子。3、自调节理论:自然种群本身有调节能力,种群的增长反馈引起种群生物学、遗传学特性改变,导致死亡率增长,从而种群下降。4、生态系统调节理论:种群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环,其调节是在整个系统中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来实现。如云衫卷叶蛾幼虫的周期起落;针叶林生物量过大时,大树、老树易遭虫害,叶子全被吃光,下面小树则由于阳光、养分条件有利而成长,卷叶蛾则因天敌而下降。由此看来卷叶蛾是针叶林系统更新的必要成份。5、进化学派:强调种群调节是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协同进化发展而来的机制。27.简述研究种群分布的方法答:样方法,趋势面分析法,中心点-四分法,种毗连法,变异矩分析,点格局分析法28.你是支持个体伦还是机体论,说明理由答:我支持机体论,可以将生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我认为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例如,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29.举例说明信息流的人工调控及应用答:①光信息的应用:利用光信息调节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进行诱杀,养鸡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②化学信息的应用:对生物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例如采用迷向法防治铃虫和舞毒蛾③声信息的应用: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林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1.论述农田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低碳农业的途径。**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流动路线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作物体内,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有两种方式:一是作物生长期间凋落物以及收获后的秸秆根茬部分;二是根系释放的有机物质土壤中另外一部分碳来源于有机肥和化肥中的碳量。同时,作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向大气转移碳量。碳素沿着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类流动,然后人畜粪便以及遗体重新进入系统。此外还包括物质投入和农业管理等活动折合的碳量。低碳农业的途径有: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②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③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