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勤学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曝十寒选文导读“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说选文这段话的时候,孟子正在游历齐国,当时人们对齐王治理国家没有成绩很不满意,甚至怀疑他的天资不够聪明。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打了一个一曝十寒的比喻:“就算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把它放到太阳下晒它一天,然后又放到寒冷的地方冻十天,也一定生长不好。”然后说:“齐王身边,像我这样给予温暖的人很少,我一走开,那些给他施加寒冷的人就纷至沓来。虽然有时齐王萌发做事的念头,但得不到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现在我们常用“一曝十寒”来劝学。一曝十寒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4]将至,思援弓缴[5]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章句上·九》注解[1]或:同“惑”。[2]暴:同“曝”,晒。[3]今夫弈之为数:弈,围棋。数,技术,技巧。[4]鸿鹄:天鹅。[5]缴: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办法生长。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拢上去了,就算我给他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样呢?好比下棋,下棋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奕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用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个人一起学棋,却不如人家学得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选文鉴赏出自本文的成语“一曝十寒”,或者俗语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讲的都是我们做事时最常遇见的一种状态: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时,奋发一阵,之后又荒废很长一段时间,等事情慢慢积少成多,于是不得不再奋发努力,累的气喘吁吁,心想再也不这么着积压事情了,可忙完一阵,松下气来,不知不觉又荒废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做事情最重要的就在于坚持不断,恒心不息。细水贵在长流,最忌一曝十寒,世间万事莫不如此。我的心得博学之审问之选文导读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在学习中一步步走向真,走向善,走向美,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优秀人格,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人物。博学之审问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1]行之。有弗[2]学,学之弗能,弗措[3]也;有弗问[4],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第二十章》注释:[1]笃:切实,专一[2]弗:不,表示否定[3]措:搁置,终止[4]问:这里指求教参考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选文赏析学习必须要开阔视野,广泛涉猎,践行学、问、思、辨、行这五个环节。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追根究底。凡事都要深思熟虑,不要冲动和盲从。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仔细辨别是非真伪。获得真知后,要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我的心得的孟母戒子选文导读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母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多种多样,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母亲往往是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眼光和识见,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孟子,对孟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孟母戒[1]子韩愈孟子少时,诵[2],其母方[3]织。孟子辍然[4]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5]也,呼而问之:“何[6]为中止?”对曰:“有所失[7],复得。”其母引[8]刀裂[9]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10],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注解[1]戒:教育[2]诵:背诵。[3]方:正在[4]乃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5]喧(xuān):遗忘。[6]何:为什么[7]失:忘记。[8]引:拿来。[9]裂:割断。[10]自是之后:从此之后参考译文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她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选文鉴赏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我的心得范仲淹苦学选文导读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范仲淹苦学朱熹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注释[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亲人。[2]或:有时,或者。[3]昏怠:昏沉困倦。[4]辄(zhé):往往,总是。[5]沃:浇,这里指“洗”。[6]啖(dàn):吃。[7]既(仕):考取功名后。[8]谗(chán):说别人坏话。[9]妻子:妻子与孩子。[10]诵:吟诵。[1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往往用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选文鉴赏本文表现了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尤其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我的心得任末好学勤记选文导读勤学的成语、典故非常多,如: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一心一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聚精会神、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等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文化中“勤学”文化的内涵。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1]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2],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3],暗则缚[4]麻蒿[5]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注解[1]笈:书箱。负笈:背着书箱。[2]庵:小草屋。[3]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4]缚:绑。[5]蒿:蒿草。参考译文任末14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选文鉴赏《任末好学勤记》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不动笔墨不动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记录,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二是读书应有选择,“非圣人之言不视”,其意是应读好的、有益的书。我的心得四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当者,吾贼也。——《荀子》荀子·不苟选文导读生活是一种充满热情的体验,而不是漫长苦闷的日子。温温恭人,崇人之德,扬人之美,善待自己,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如此的精彩,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可亲。《荀子·不苟》节选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1]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2]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3],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4]”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不苟》注解[1].正义直指:义:通“议”。[2].参于天地:参:并列。。[3].靡所不信:靡:无。信(shēn伸):通“伸”,不屈。下同。[4].引诗见《诗·小雅·裳裳者华》。参考译文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诗》云:“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这说的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选文鉴赏本文意在表达君子无论是赞扬别人或批评别人甚至极端地表彰自己,以及对人对事表现得或进或退,或屈或伸,或刚强或柔顺,用心都绝不是出于私心,所以那样表现,完全是根据义的原则应对变化了的情势,即是因为他懂得必须该曲则曲,该直则直的道理。文章告诉我们:为人立身处世要是非分明,扬善不隐恶。生活中根据道德标准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我的心得心不在焉选文导读南宋朱熹在《训学斋规》里说: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这是谈读书的,修身做人更要如此。《心不在焉》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修身先正心》注解[1]忿懥:fènzhì发怒。参考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