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及课时备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与课时备课集体备课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聋哑人由于勤奋专注,才有高超的画技。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目标应定位在勤奋专注,不懈努力,而不是身残志不残。《父亲的菜园》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二、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重点段落。2、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三、教学准备:1、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科学家的故事》等;2、观看相关视频,图片等;3、制作课件。四、教学切入点:以向“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人学习为切入点。五、教学疑点:留心课文中人物动作、外貌的描写,体会其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六、教学创新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七、教学练点:1、123页选做题。2、130页小练笔3、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八、课时按排:12——14课时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4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②提问: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a.出示句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试验一慢一快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打破迷信献身科学作业设计: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2、完成本课的练习册。【反思】本文的学习应该以体验伽利略敢于质疑、认真思考的精神为学习的重点,至于对于理论的推敲,可以结合演示图进行。26、全神贯注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初步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划分结构段。二、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每个自然段,以自然段为依据,划分结构段。为全面理解课文做好准备。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可以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高度集中的意思。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做客时,由于全神贯注地雕塑作品,却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雕塑”,造型艺术,用泥土、石膏、竹木、玉石、金属等材料雕刻或雕塑艺术形象。“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首都是维也纳。“挚友”,“挚”,诚恳;亲密的朋友。)(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可以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挚”是翘舌音,“醉”是平舌音。“雕塑(s))”的“塑”不要读成“su^”的音。“工作室(sh@)”的“室”不要读成“sh!”的音。“不禁(j9n)”的“禁”不要读成“禁(j@n)止”的“j@n”的音。“把湿布披(p9)在塑像上”的“披”,不要读成“p5i”。“径(j@ng)自”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不要误读成“j!ng”的音。“悄悄地站在一边”中的第二个“悄”应读儿化音。“叽哩(li)咕噜”,这里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楚。“哩”应读成轻声。“悄悄(qiao)话”的第二个“悄”应读轻声。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诞生”的“诞”的中间是“廴”,不要写成“辶”。“罗丹”的“丹”,不要和“舟”相混。“醉”的左半部是“酉”,中间不要少写一横。“激烈”、“激动”的“激”和“邀请”的“邀”,部首不同,前者是“氵”,后者是“辶”。(三)按自然段默读,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1.概括自然段段意:第1自然段;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在参观工作室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要立刻修改。第2自然段: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作品。第3自然段:罗丹工作完,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第4自然段:罗丹发现茨威格被关在工作室里了。第5自然段:茨威格对这件事感受很深。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提示:课文共5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或较集中,没有对话之类的较多的自然段。因此,较长的自然段,很可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可能独立成段。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写了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参观工作室,并看刚完成的女像作品,以及客人对作品的称赞和主人发现作品还有毛病等。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写了罗丹修改女像的经过。篇幅较长,内容具体。以上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很紧密。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最后一层意思是罗丹发现作品有毛病;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就讲着手进行认真修改。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既可独立成为两个大段,又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上紧密联系。第3自然段是写罗丹由于全神贯注地工作,竟忘了客人的存在。第4自然段写茨威格招呼罗丹,罗丹这才发现客人被关在工作室里了。这两个自然段紧紧相连,共同记述一件事,显然可以合并成为第三大段,进一步生动地表现了罗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