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1兽医药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总论1、概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以动物为适用对象的称为兽药。毒物: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来源→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生物技术药物药物剂型:将药物的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这种药物的形式称之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粉剂、注射剂等。剂型是一个集合名词。制剂:任何一种具体的剂型如安定片、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则称为制剂。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预防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2、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药理效应:引起的机体反应:兴奋:功能增强;抑制:功能降低药物作用和药理作用二者通用。★药物的作用方式:A局部作用&全身作用(吸收作用)B直接作用(原发作用)&间接作用(继发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别,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称~。主要是由药物与作用的组织的亲和力以及药物在局部的代谢速率所决定。是药物发生治疗作用的基础。★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两重性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效果,称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作用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急性毒性→心血管、呼吸功能的损害慢性毒性→肝、肾、骨髓的损害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二重感染”(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这就是药物的构效关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能产生相似或相反的作用→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寻找、合成新药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ED50(半数有效量):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极量:出现最大效应(Emax)的量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药物的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效能(efficacy):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Emax)。强度(potency):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应药物的内在活性。临床上,效能比强度重要。★量反应:可以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药物产生的量反应是连续的,如心率、血压、体温。兽医药理学2★质反应:药物在一定的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动物产生某一特定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也称全或无的反应。如死亡、睡眠。★治疗指数:LD50/ED50越大越安全(3)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机制1)受体: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有与配体结合和传递信息两种功能,有配体结合部位和效应部位两个位点。2)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活性肽等);外源性(药物等)。三个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选择性、高敏感性、高亲和力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离子键;氢键;范德瓦尔斯力;共价键受体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含离子通道受体;酶活性受体;细胞内受体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酶活性受体细胞内受体存在部位细胞膜细胞膜细胞膜细胞内效应器酶或离子通道离子通道酶基因转录偶联G蛋白直接,无偶联直接或间接通过DNA受体举例肾上腺素受体ACH受体胰岛素受体甾体受体受体机制——受体的作用结合:共价或非共价方式信号传导:配体结合膜受体并激活→受体构型改变→激活下游的蛋白质→产生第二信使物质(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Ca2+)→信号级联反应→效应器。受体的调节:脱敏、增敏受体学说:①占领学说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内在活性→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②速率学说③诱导契合学说④二态模型★非受体机制①对酶的作用:碘磷定;②影响离子通道:普鲁卡因;③对核酸的作用:利福平;④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解热镇痛药;⑤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药;⑥影响免疫机能:环孢素;⑦理化条件的改变:抗酸药3、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被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注意:离子障: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离子,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排空率: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2)pH值:胃肠液的pH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3)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兽医药理学34)药物的相互作用5)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途径吸收速度优点缺点消化道给药口服吸收差异大,多因素影响简便,安全,经济吸收慢,不规则,刺激性强或易消化药物、危急或昏迷病人不宜应用舌下脂溶性药物经毛细血管迅速吸收无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破坏,用量小适用于极少数药物直肠经直肠黏膜吸收无首过效应大分子药物、脂肪、蛋白质、多糖类不吸收,给药不方便注射给药皮下:SC经毛细血管吸收,较均匀、缓慢水溶液吸收较快,植入片剂吸收慢而持久,常被采用刺激性、油性药物不宜;不宜注射大容量药液;易疼痛、发炎、化脓肌肉:IM血管较丰富,吸收较皮下快常用刺激性较强药物易引起坏死,不宜应用静脉:IV直接注入血液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物可稀释后用,大量静滴。易产生不良反应,注射液需等渗,透明澄清、无致热源动脉直接随血流到达作用部位化疗的局部给药,减轻全身性不良反应操作复杂,不常用局部注射蛛网膜下腔、关节腔呼吸道吸入经呼吸道黏膜吸收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需特殊设备,对气雾剂颗粒大小有要求★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血液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与血浆蛋白结合→组织屏障★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代谢)Ⅰ相反应(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极性增加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极性进一步增加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参加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单加氧酶。药酶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如苯巴比妥等。兽医药理学4药酶抑制:有些药物能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称~。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异烟肼、乙酰苯胺、对氨水杨酸等。★排泄:排泄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形从体内最后排出的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胃肠道(包括胆道)、肺、乳腺、汗腺等也可排泄某些药物。①肾脏排泄:肾脏排泄是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或原形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脏排泄药物的主要机理是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与再吸收。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分泌;3.肾小管的重吸收②胆汁排泄:分子量300以上并具有极性基团的药物多是从肝脏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其中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又可从肠道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肝细胞→胆小管→十二指肠③乳汁排泄:大部分药物可从乳汁排泄,被动扩散。乳汁的pH(6.5-6.8)较血浆pH(7.4)低,所以碱性药物在乳中的浓度高于血浆,如红霉素、TMP;奶废弃期(3)药物动力学的概念①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血浆药物浓度常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亦即药效强度的指标。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动态变化,标志着药效的显现与消失。常以纵坐标代表血药浓度或药效,横坐标代表时间,绘出一条血药浓度(或药效)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或称时-效(量)曲线。②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t1/2表示,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主要参数。例如:按半衰期间隔给药5~6次即可达稳态浓度。停药后经5个t1/2的时间体内药物消除达95%。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则消除半衰期为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影响;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有关,剂量越大,消除半衰期越长。③药时曲线下面积(AUC):AUC理论上是时间从t0~t∞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反映到达全身循环的药物总量④体清除率(ClB):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单位:ml/min或L/h。⑤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是一个数学概念,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Vd越大,药物穿透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低。⑥生物利用度(F):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4、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因素、动物因素、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1)药物方面: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联合用药:采取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称~。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效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兽医临床上采取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以上物理性、化学性配伍禁忌。(2)合理用药原则①正确诊断②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③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④制定周密的用药计划⑤合理的联合用药⑥正确处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关系⑦避免动物性产品中的兽药的残留各论兽医药理学5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理①传入神经(感觉N)和传出神经(植物N,运动N)。②传出神经的化学递质:胆碱能神经、甲肾上腺素能神经③传出→植物神经药、肌松药;传入→局麻药、皮肤用药1、传出神经药物概述:(1)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①胆碱受体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受体)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M1:胃壁细胞、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细胞●N1受体:神经节细胞膜●M2: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心室●N2受体:骨骼肌细胞膜●M3:外分泌腺、平滑肌、血管内皮②肾上腺素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β肾上腺素受体●α1(位于突触后膜)●β1(主要在心肌)●α2(位于突触前膜)●β2(主要在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β3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③传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传出神经释放的递质(ACh及N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受体兴奋,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a、效应器上M受体兴奋时可产生M样作用:●心脏→心肌收缩率减弱、心率减慢和传导减慢。●骨骼肌血管扩张。●支气管、胃肠壁、膀胱平滑肌、胆囊及胆道等均收缩。●胃肠和膀胱括约肌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汗腺、唾液腺、胃肠和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b、效应器上N受体兴奋时产生N样作用●N1受体兴奋→植物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N2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c、效应器官上α受体兴奋时可产生α型作用●皮肤粘膜和内脏血管收缩。●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瞳孔开大肌(虹膜辐射肌)收缩,瞳孔散大。d、效应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