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三)、探索发现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四)、探索延伸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第二课:溶解的作用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三)、探索发现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四)、探索延伸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第三课:静电小实验一、教学目的: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二)学习新课: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四、探索发现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五、探索延伸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第四课:手上的触觉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砂纸、曲别针、硬卡纸。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思考问题: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三)、探索发现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四)、探索延伸课后用手触摸人民币的突起点,对照课文图表,认识人民币的盲文。。第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一、教学目的:1、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试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准备:小组配备:正方形手帕、伞绳、重物、胶带、剪刀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二)学习新课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2、、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①在两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上拴上不同的重物,从高处降落。观察两个降落伞哪个先落地?②思考: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同重物时,重物越重,下降越快?(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响小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风的影响、伞绳的长短、降落伞的形状等。2、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研究降落伞落的快与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着重要意义。(四)探索延伸降落伞的用处很多,看书图画,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第六课:坦克的履带一、教学目的:1、通过做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家装履带的原因。2、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铅笔、图钉、螺丝钉、小木板、橡皮、直尺、砝码、细沙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玩具小坦克,你还知道他的车轮吗?是怎样的?说一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呢?这与他那双铁脚板——履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坦克的车轮外为什么加装履带”?(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纸上扎孔①、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②、用削好的铅笔尖和未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③、感觉一下,哪只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纸上扎出孔来?④、思考问题:两支铅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尖铅笔容易把孔扎好?2、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①分小组,放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讲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②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③思考问题:图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说明什么?。3、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①在沙盘上方好一层厚而干燥的细黄沙。②在黄沙上放一个砝码,轻微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③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④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说说你的看法,可参考课文后的小资料。思考:两个沙盘实验,物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道理解释这一现象吗?提示:1、这与坦克那两幅宽宽的履带有关系。2、履带要比车轮接触地面面积大很多,所以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而不被陷入泥土中。(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越容易压进去。(四)、探索延伸讨论:1、骆驼善于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蹄子不容易陷进去?2、书包带做的宽一些有什么好处?3、滑雪板有什么作用?第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一、教学目的:1、进行植物叶子的蒸腾现象和吸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2、研究植物叶子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具有的作用。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准备: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透明大塑料袋、粉笔灰、白纸、放大镜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植物多的地方空气质量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研究一下。(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叶片的蒸腾现象:①、将套有塑料袋的花盆移到桌上。②、观察塑料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③、打开塑料袋,仔细观察塑料上的液体,判断液体是什么?思考问题: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袋子中植物叶片上是否也有水珠?提示:叶片会产生水珠,这种现象叫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