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综合测试(三)2015年12月22日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佃户是“食于富人”的。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察。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1.下列关于“探求历史规律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胆去揭示历史之“真”。B.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C.探求历史规律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理论来指导。D.探求历史规律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遇到的关于社会不公的问题。【说得太绝对,“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直书”还是可以相信的)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等“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而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才把古今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揭示出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直书”还是可以相信的)C.不论历史现象有怎样的变化和变形,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D.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对当今我们面临的很多有关民族和人类命运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之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发迹史部分翻译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被动用法,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欲用【任用】学颜,或【有人】疑之【怀疑张学颜(的能力)】,拱曰:“张生卓荦(luò)【卓越】倜傥【才华横溢,容貌出众】,人未之识【了解】也,置诸【放到,置之于】盘错【复杂环境,盘根错节的复杂的人文环境】,利器【杰出的才能,比喻义】当见【显露】。”侍郎魏学曾后至【稍后到达】,拱迎问曰:“辽抚谁可(担任)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此言得之”的省略,意为“相契合”】。”遂以其名上【呈上】,进【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中兴史部分翻译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供给】米一石(dàn),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在冬天、春天】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年成好,稔,rěn,庄稼成熟】不足支【维持】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饑荒】,士马逃故【逃走、死亡】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suíjí,安抚集聚】,未复【恢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接着由于饥荒】,饿莩枕籍【尸横遍野】。学颜首请【首先请求】振恤【救济,赈济抚恤,振,通“赈”】,实【充实】军伍,招流移【流民,流亡迁徙的百姓】,治甲仗【整修兵器】,市【购买】战马,信【n→使v,使……令人信服,意为“严明”】赏罚。黜【罢免】懦将数人,创【创建】平阳堡(pù)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pù)以卫【保卫,拱卫】镇城,战守【进攻守卫】具悉【全部】就【表示趋向,加以】经画【畫,通“劃”,经营谋划】。建州都督王杲(gǎo)【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以索【索要财物】降人【投降的人】(而)不得,入掠【抢劫】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指责】之。杲益憾【更加恨】,约诸部为寇【做强盗】,副总兵赵完责【指责】汝翼启衅【挑起事端,开启挑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拒绝】杲馈遗【赠送礼品】,惩其违抗【违抗命令】,实伸国威【伸张了国威】,苟缘【如果因为】此罢斥【罢黜】,是【这是】进退【升降】边将皆敌主【由……主导】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积下祸患】。”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揭发】之,诏逮【逮捕】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如策,按照……的计策办】。诸部闻大兵且出【将要出动】,悉窜匿【逃窜藏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讲和,谓归顺臣服】,学颜因而抚【安抚】之。别传部分翻译时张居正当国【掌握国政,执政掌权】,以【认为】学颜精心计【工于心计,擅长用心谋划】,深倚【十分倚重】任【信任】之。学颜撰【撰写】会计录以【来】勾【用笔打勾,勾销,这里指的考查】稽【查考、核实,“无稽之谈”】出纳。又奏列清【一条条详细地,列清单】丈【丈量土地】条例,厘【处理,厘清】两京、山东、陕西勋戚【有功勋的亲戚,皇族】庄田,清【清理】溢额【超额】、脱漏、诡借诸弊【假借各种弊端】。又通行天下【贯彻到全国】,得官民屯牧湖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赔钱亏累】者,以其赋【湖陂赋税】抵之。自正、嘉虚耗【耗费亏空】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被认为】富庶,学颜有力【出过力,给力】焉。学颜八【八次】疏【上疏】乞休【请求退休】,许致仕【退休】去。卒于家。【文科班补充】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文科班补充】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原文标点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答案: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得分点:“卓荦倜傥”“识”“器”“见”各1分,句意1分)(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面。(5分)答案: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得分点:“黜”“具”“经画”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慈姥矶何逊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何逊(?—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他是南朝诗歌演变中一位具有代表的诗人。何逊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十句左右篇幅较短的五言诗在全部五言诗中所占比例较多,而且这类诗写得比较凝练。何逊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不仅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状物抒情、意境创造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也使得他在齐梁之际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由于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其诗多“苦辛”之词,不平之鸣。他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往往寓目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