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学科中年级组备课时间2012-10-8地点龙小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例1)主备人吴文书课标人教:新课标再利用(团坡小学)李大志一次备课人张和新、刘国海、吴文书、王邦林、杨剑萍、樊永文二次参加人吴文书廖永贵李大志王德仁宋丽王帮林主备教师教学设计议课记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难点及突破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学思路复习旧知,从而引导学生口算一个因数末尾有一个“0”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小黑板(课件)知识点及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4、汇报交流。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龙昌集体备课教案板书设计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1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2、练习六第2题。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四、课堂小结。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作业第48页6-----9课后反思本堂课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让学生自学,自学后发挥同桌互助兵教兵的作用,使一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更有效;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解题思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板演,既能了解自学效果,又能暴露学习上的错误,利用错误的资源让学生进行纠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边巡视边批阅能更好的了解学习效果。课堂上围绕学生探索、掌握乘法口算的方法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扩展和提升对口算乘法的认识,在获取数学知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四时间2012年10月主备课人杨剑萍一次备课人刘国海吴文书王邦林樊永文二次参加人吴文书廖永贵李大志王德仁宋丽王帮林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再利用(团坡小学)李大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目标重点:使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目标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课前准备常规学习用具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议课记录一、复习导入课时笔算:35×16=26×47=83×29=45×28=学生练习二、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2、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3、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4、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5、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6、引导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学生独立列式。探索145×12的竖式计算的过程。小组交流。龙昌集体备课教案三、巩固练习1、课本49页“做一做”2、练习七第3题。3、练习七第2、4题。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四、课堂小结师共同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的计算方法。学生回顾简述本节课内容。教学反思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本节课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新课程理念最好的体现。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四时间主备课人杨剑萍一次备课人刘国海吴文书王邦林樊永文二次参加人吴文书廖永贵李大志王德仁宋丽王帮林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再利用李大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目标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目标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课前准备常规学习用具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议课记录一、复习导入笔算:507×8=260×7=73×29=405×4=学生练习,说一说笔算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学生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龙昌集体备课教案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3、练习八:1、2、3、4(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学生练习,集体讲评。四、全课小结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师生共同回忆小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360×25360×25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四时间主备课人杨剑萍一次备课人刘国海吴文书王邦林樊永文二次参加人吴文书廖永贵李大志王德仁宋丽王帮林课题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课型新授再利用(团坡小学)李大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2、学会速度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难点目标重点: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目标难点: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课前准备常规学习用具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议课记录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速度)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出示例3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3、出示:(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学生独立解答,说一说你的发现。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千米)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学生练习四、巩固练习练习八:第5、6、7、9题。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略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龙昌集体备课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四时间主备课人杨剑萍一次备课人刘国海吴文书王邦林樊永文二次参加人吴文书廖永贵李大志王德仁宋丽王帮林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再利用(团坡小学)李大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目标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目标难点: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课前准备常规学习用具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议课记录一、复习导入30×400100×5010×6506×700026×200120×4学生练习二、探究新知1、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8×125=()6×20=()24×125=()6×200=()72×125=()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上述规律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学生练习小组交流。龙昌集体备课教案想一想发现了什么。80×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3)、整体概括规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