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简答题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答:(一)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五、观察方法的形成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一、适应现象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二、对比现象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7.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8.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分三个阶段: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9.简述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10.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1.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但儿童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成人所教的概念,而是把成人传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经过概括而形成概念。2.生活实践。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因而概念往往不准确或内容贫乏1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12.为幼儿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1、亲子之间交往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13.幼儿掌握复合句有何特点?复合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特点:1、数量较少,比例不大。2、结构松散。3、联合复句出现较早。4、并列复句比例较大。5、偏正复句出现较晚。1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1.言语发生的准备:(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o~3个月);(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4)掌握0个词左右。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5.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词汇数量的增加二、词类的扩大三、词义的深化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16.简述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技术。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17.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认知:一、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二、对记忆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识记和保持效果优于有恶感色彩的词。三、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交往:一、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二、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三、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18.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的阶段。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4.压力感。行为方面的压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安全方面的压力。19.简述幼儿期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的过程。1.缺乏明确目的;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从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要使幼儿把意志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结合起来,防止任性等不良意志品质产生20.举例说明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独特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整体性比如: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稳定性比如: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社会性比如: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21.简要说明父母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什么作用)?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2、(……)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22.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因素:1、(一)婚姻关系1.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2.父母间高度的冲突和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3.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方式。(二)家庭结构1.核心家庭;2.三代人家庭。另外,影响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2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同伴关系、性别角色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24.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25.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1.儿童的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3.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进入幼儿期,儿童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表现在: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26.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一)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二)从具体到抽象(三)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四)从零乱到成体系27.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2.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论述题1.试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为什么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3.根据幼儿注意分配的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