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发展第一阶段1949—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1949—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粮食增长了44.8棉花增长1.39倍农民收入增长30农民生活明显改善1。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1953—1957年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由于操之过急把本来计划用十二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就突击完成了。其结果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总的说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年递增3.5棉花年递增4.7肉类年递增3.3农民收入年递增5.4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中国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1958—196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9—1961年为农业衰败倒退的阶段。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们的政治、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实惠。但由于轻率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办人民公社实行所谓的供给制吃“大锅饭”一平二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1962年农业开始恢复发展到1966年多数地区农业已恢复到1957年水平。中国农业的发展第三阶段1967—1977年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1966年下半年“文革”动乱逐渐波及农村1967年开始夺取县级政权乱了以后是公社夺权基层也乱了。“左”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农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批“三自一包”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搞以粮为纲使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退向自给自足的自主经济。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停滞。中国农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农业快速发展阶段。真正的农真正的农业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了“联户承包责任制”开始的。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文件中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营方式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发生分离农民以户为单位对他所承包的土地拥有了一定时期内尽管只有十五年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村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4。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一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实行“四化”,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集体统一管理公共提留,统一经营集体企业,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1999年,我国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写入新修订的宪法。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建国6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农业政策的取向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展开的。总述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对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把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主要是从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方面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90年代中期以后,又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间述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将建设现代农业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等七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间述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总观我国农业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重点和特点。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地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随后又进行了公社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民吃了苦头。当然,在这个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改革开放前30年政策取向不仅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积累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所以,这个阶段农业对我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先是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比如,给农民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允许农民发展工副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所以,整个农村政策的取向就是要推动城乡统筹。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对农民的补贴,免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推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和逐步建立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农业现代化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现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项目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宽。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长,进一步健全农业投入的保障制度、价格支持政策,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1㎡,只相当于美国的12%和加拿大的4.3%森林面积平均每人0.1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草原平均每人0.37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m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代化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占绝对优势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与大机械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大型机械在农村很难开展主要是土地面积较小不适应大型机械操作。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安排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同时中国的农业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农民而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之很不适应。据统计全国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6名农业技术员每666.67㎡耕地不到两名平均每个乡0.6名。目前中国农村文盲占1/4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仅有15。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中国占人口23%的文盲半文盲有92%在农村很难想象农业现代化能建立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二是没有创新精神妨碍进一步吸纳新科技三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对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掠夺性破坏性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缺乏现代经营意识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资金短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资需求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基础差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经济实力弱不可能给农业以大量的投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中国2.5亿农户平均经营耕地只有0.48公顷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小规模经营状态将在长期内存在。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生产必须注重各种形式的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通过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克服小生产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规模经营与分散经营的矛盾规模经营有低成本的优势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但是中国农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营成本较高。在进行竞争是往往处于劣势。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障碍一、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因素。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政府主导追赶型工业化的结果,它造成了城市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人拉大加之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原始积累方式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从农业中转移了大量的经济剩余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的大量外流和不合理丧失农业投人严重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循环、自我扩张能力农业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障碍一、农村体制性障碍仍未完全打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制约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性因素。我国现行土地产权残缺不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这表现在:一是集体公有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和集体产权的法人代表不明确加大了政府、社区、农户之间的摩擦成本二是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