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及对策单亲家庭又称缺损家庭,是指因离婚、丧偶或其他原因致使仅有夫妻一方同未成年在一起生活的家庭。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由此带来了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儿童。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单亲儿童心理健康发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心理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智力、情绪、意志和性格方面的活动,也可称精神活动。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育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与环境、教育。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然而单亲家庭作为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可能给儿童的心理发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有许多按就指出,单亲家庭的儿童有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高,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亲家庭的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J·Guidubaldi等研究证实,6到11岁的儿童受单亲家庭负面影响较为明显。Haskell及Yablonsky综合了Burt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完整家庭少年的1.5到2倍。目前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接受度不断上升。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育健康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两大作用。同时家庭是培养子女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教育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和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压抑、争吵的不良家庭氛围中,亲身感受到父母的矛盾和家庭的不和,其心理健康遭到极大的损害。(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对单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弗洛伊德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牺牲所潜在的心理活动,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原始的、动物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这些无法得到马民族的情感经验、本能欲望和冲动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但是它们是不会安分守己的呆在那里,二十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着,不断的寻求出路、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以①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通过回忆可以记起来。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领域内的心理冲突在损害儿童心理健康和造成心理异常中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之间的区别反映的是成都的差异而不是种类的差异,心理健康的人是那些设法通过发展有效的处事策略而将内在心理冲突减小到最低的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良好心理发育应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这①李泽志,《论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界》,2005,(12)2三个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平衡、协调发展的。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而且要是他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的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在潜意识中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当自我不能忍受时,它就会产生焦虑。当采用理性的方式不能解除由这种冲突而引起的焦虑时,自我常采用非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篡改或扭曲现实,使本我和超我得到满足。因此,偶尔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使人保持心理平衡,避免产生心理异常。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多数儿童是一种心理挫折,在单亲家庭中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同事又无法改变现状往往产生强大的心理冲突,甚至异常行为。所以心理动力学理论对单亲家庭有着重要作用,建议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强大的自我以及优化人格结构的现实环境,发展合理的自我。(二)单亲家庭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孤独感和抛弃感在父母离异后,孩子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感到寂寞孤独。主要是由于父亲或母亲陪孩子交流谈心的时间较少,对比以前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和关注,在心灵深处有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不爱自己的感受,产生被抛弃的感觉。2、自闭自卑心理家庭的破裂意味着异于常态,其他的孩子可能带着好奇、甚至鄙视的表情去观察评价单亲的孩子,在孩子心理可能觉得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孩子在同学面漆那抬不起头,因此他们常常不和同伴沟通,长时间造成自卑、自闭的不良的心理。3、自尊心扭曲和逆反仇视心理随着自卑心理的加强,对对外界的反应开始敏感,稍有不痛的看法,就会引起内心的强烈反击,慢慢发展我即便毫无特别含义的话也会被扭曲为别有用心的神经似的反射,这种默默的反抗爆发出来的威力是很惊人的,表现为逆反的情绪,严重的进一步变成仇视,有的甚至会从仇视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4、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单亲家庭的儿童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由于孩子年龄小无法理解自己现状的原因,所以当父母的一方离开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担心剩下的家长是否会随时离开自己。这样的孩子甚至长大后也会保留这种不安全感,并且在今后的感情道路上产生一定的影响。5、性格不完善和性别移位对于幼儿,对成人的摹仿对其性格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亲或者母亲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他们耳濡目染基本上是女性的行为方式,生活中缺少了男性行为,使其在内心更是具备女性的特性。反之亦然,这种性别角色的移位,一方面使得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发育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发展到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的下降,难以适应高素质人才竞争。(三)不同类型的单亲家庭对儿童的不同影响1、父母离异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a、家庭关系的改变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儿童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便是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从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从而成为社会话成员。如果儿童一开始接触到的便是单方面的关系,那么他就很难适应复杂的群体关系。集体说来,如果一个家庭有父亲、母亲和孩子,那么这个家庭就存在着父母、父子(女)和母子(女)三种关系。在单亲家庭里,稳固的3①三角系统关系被打破,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只剩下了母子(女)、父子(女)关系。这种质的差别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与人的交往和评价水平,在其心理及人格发展上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对不能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容易产生仇视心理,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会造成其家庭角色的认定出现偏差。b、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中国80%的单亲家庭属夫妻离异所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他们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他(她)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从内到外的改变,会给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父母的离异往往对子女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成长环境的改变使不少单亲儿童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伤、性格孤僻、好走极端等,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c、父母性别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是难以互相替代的。这是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上各自具有特色。例如,女性通常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较差;而男性恰恰相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亲一般在培养子女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较母亲的影响力要强;而母亲则在爱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常因为父母角色的缺失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如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愤恨、仇视的心理;而跟随母亲生活的男孩儿又往往优柔寡断、缺乏阳刚之气等。2、丧偶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丧偶不可避免地给整个家庭带来心理上的巨大伤害。许多丧偶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怕伤害子女往往会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对子女隐瞒真相,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这么小就承担这种痛苦。其实,这善意的隐瞒不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因为这种谎言会使孩子时刻都生活在期待中,而在期待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幻想,幻想与现实大相径庭,而孩子需要的是感性的现实。当幻想已无法再满足心理需要时,儿童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而且一切真相大白时孩子就会怀着怀疑的态度,不利于今后的心理成长。其实,从孩子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如果把死亡的概念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往往能比成仁更快的走出阴影,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皮层活动有兴奋强于抑制的特点。当它处于抑制过程时,任何一种新异刺激都有可能使其抑制机制减弱,使有机体杀完抑制过程迅速转化为兴奋过程。这一方面源于孩子好奇的天性,另一方面情绪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它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时过境迁就会意转情移。3、非婚生子女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非婚生家庭是指未婚男女在未办理手续同居后,所生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这种形式的单亲家庭以未婚母亲同非婚生子女共同生活较为常见。美国未婚式单亲家庭比率仅次于离婚式单亲家庭,1991年占所有单亲家庭的19.5%。随着近年婚姻观念的变革,我国非婚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可以说,非婚生子女由于其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的出身,在单亲家庭中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首先,这类家庭①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8,(1)②李荣祁,《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0(8)4的子女绝大多数都与未婚妈妈生活在一起,不被接受的身份和特殊的成长环境常①使这类家庭的孩子性格更为孤僻、内向。在与外界接触时,他们很胆小,谨慎;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别人的家庭情况,并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比较,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排斥,同时还会产生嫉妒心理。因此为了维护自己既自尊又自卑的心理,这类孩子会选择拒绝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在不得不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来饿是极强的两面性,但更多时候是喜欢孤立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心里很有主见却不轻易表达出来。另外,由于父母的关系受到道德的排斥,父亲(或母亲)的形象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阴影,从而对孩子成人之后在处理异性交往和异性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二、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机制目前心理学家对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做了各种理论解释,这里主要以离异单亲为例,较具代表性的有“父母残缺”、“生活恶化”和“家庭冲突”等理论。(一)父母残缺论残缺论认为,家庭是为孩子提供养育和社会化服务的关键的社会制度,父母是保证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父母双全家庭一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离婚造成孩子与未获得监护权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以及绝大多数拥有监护权的父(母)都在外工作,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父母离婚的孩子往往缺少必要的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实际生活的扶助和辅导,而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RollinsandThomas,1979)。其次,家中缺少父母的角色示范还会减少孩子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机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在家庭外部获取成功的社会能力,如合作、妥协和谈判等等(AmatoandKeith,1991)。一些学者则批评残缺论是一种保守的解析,它过分强调家庭结构的作用,忽视了家庭生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另外,父母一方过世和父母离婚的单亲家庭都属于残缺型的家庭结构,但对这两种家庭结构的比较发现后者的生活福利水平更为低下,说明残缺论的解释还不够全面、充分。(二)生活恶化论根据离婚通常引起以母亲为户主的单亲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的事实(MorrisonandCharlie,1995),持恶化论观点的学者推论,是经济条件的恶化而不是家庭的结构或类型损害了父母离婚孩子的福利。家庭经济资源的缺乏首先影响孩子的营养和健康水平(Williams,1990);其次,使单亲母亲没有能力为孩子购置有助于学业进步的家教服务、教学玩具、书籍和家庭计算机等;再次,迫使这些家庭不得不住在学校设施和生存环境都比较差的社区(Callahan,1989),增加了孩子受到越轨文化影响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