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内容介绍: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为精读课文,《四季的童话》是略读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唐诗都是以写秋景为主的。《观潮》描绘了钱塘江边观潮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火烧云》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变化,表现出大自然的瑰丽,表达出人们观看火烧云的喜悦心情。《四季的童话》以童话的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描写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本单元以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为训练重点,引领学生欣赏大自然中那些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单元导语把学生带入了那变幻无穷的大自然天下奇观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顺序;同时还提示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意在使学生在欣赏这些文章的同时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达到读中悟写的道理。《观潮》、《火烧云》两课后面围绕这一专题编排了相关的思考问题,这两课重点承担了本单元的专题训练任务。语文百花园二和积少成多中的读背古诗也是配合本单元的景物描写安排的。二、单元学习目标:1、识字写字:能够认识汉字20个,会写28个。运用所学过的识字、写字方法和有关知识掌握会写字的字形,特别是把握形声字的特点记忆生字。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比喻句)的表达方法,正确把握比喻句的特点,进行仿写。4、通过多音字练习,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正确读音。5、通过“语文大课堂”的“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顺序,运用到习作中去。五、课时安排5古诗三首课时6观潮课时7火烧云课时8四季童话课时语文百花园二课时2总课时数自备时间授课时间课题5、古诗三首望洞庭主备人李久艳邓士芹教材及学生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教学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范读,让学生读准、读懂、背诵。二是:理解感悟、体会感情、引发想象作为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螺。”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课件课时安排1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个人补充一、导入: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史上众多诗人、作家写了大量赞美秋天的诗句、文章,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古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板书5、古诗三首。我们先来学第一首——望洞庭(板书)。二、解题,了解诗人:⑴“望”什么意思?(从远处看)“洞庭”指什么地方?(洞庭湖,教师可补充洞庭湖的有关知识)。谁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⑵介绍诗人: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教师补充。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2)指名读古诗,指导读准、读出节奏。(可用划停顿标记的办法。见教学参考29页)注意“和”“磨”“螺”读音。(3)学生多种形式练读(齐读、对读、引读等),读出韵律。(4)对照教材注释,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桌互相交流。(5)引导交流,教师指导A指名读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译文),然后教师指导。(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诗意: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B按上述步骤学后三句第二句:潭面:湖面;镜:比喻平静的湖面;未:没有。诗意: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一样,没有一丝波纹。三、四句:遥望:远望;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青螺: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诗意: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3(诗意让学生大致了解,不要照抄照搬)(6)同桌间互相交流,说说诗意。四、深入研读,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读第一句: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师小结: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读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师小结: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⑴朗读、背诵,同时想象画面。(指名有感情读背。)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示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无妨读读比较一下。五、巩固提高课外延伸1、完成课后第2题,并抄古诗;2、预习第二首古诗板书设计湖光秋月------和想象非凡望洞庭水平如镜------静刘禹锡意境优美银盘青螺------美教学反思4总课时数自备时间授课时间课题5古诗三首菊花主备人李久艳邓士芹教材及学生分析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教学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要范读,让学生读准、读懂、背诵。二是:理解感悟、体会感情、引发想象作为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3.会读写菊、舍、遍、渐、偏5个字。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指导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课件课时安排1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个人补充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1、指名背诵、齐背古诗《望洞庭》。2、同学们观赏过菊花吗?说说菊花的特点,教师简介菊花(或课件展示菊花图片,让学认识菊花)。3、今天我们来学古诗三首的第二首——《菊花》,板书课题,在写课题时,指导学生注意“菊”字的写法。齐读课题。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音与节奏。2、指名读古诗。注意多音字读音。应注意读准的字音有“舍shè、似sì、斜xié、尽jìn、更gèng”。3、范读古诗。4、练读古诗。5、指导写字:菊、舍、遍、渐、偏。注意遍、偏。“偏”字扁的下面是一横,两竖,与“篇”比较用法。6、学生自由读,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7、同桌交流。8、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点拨(1)交流前两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丛:指一丛一丛的秋菊;舍:房屋;篱:篱笆(看图理解);陶家: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补充陶渊明的有关资料,进行介绍(陶渊明最爱菊,房屋周围遍植菊花);日渐斜:太阳渐渐地偏西。5诗句意思是: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陶渊明的家,专心致志地绕着篱笆观赏,以至太阳偏西了还舍不得离开。(2)交流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更:再。诗句意思:不是因为百花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了。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9、同桌互相说说诗意。三、研读古诗,体会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1.自由读古诗前两句,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小结:前两句写景,描绘自家房屋被菊花环绕的景象,把自家比作陶渊明的家,表现了诗人爱菊之情。2.自读后两句,你知道作都为什么喜爱菊花吗?小结:后两句写作者爱菊的原因——“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四、巩固训练(1)指导朗读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2)、背诵古诗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3)默写古诗。五、作业:背诵默写此首古诗。预习《枫桥夜泊》板书设计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教学反思写景比喻原因爱菊之情6总课时数自备时间授课时间课题5古诗三首枫桥夜泊主备人李久艳邓士芹教材及学生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自学,遇到不懂的要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学目标会认“霜、寺”2个生字,正确书写“霜、愁、眠、苏、寺”5个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重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指导等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课件课时安排1参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个人补充一、复习导入,引入诗题1、背诵《望洞庭》《菊花》2、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感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注意“夜”的写法。齐读课题。3、教师引导释题(1)学生借助注释试着解题。(2)交流指导。“枫桥”指什么?“夜”是什么意思?“泊”呢?(靠岸停船)。谁有连起来说说题意?(在枫桥,夜晚把船停靠在岸边。)师:本诗写的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所见、所闻、所感。来,咱们再读课题!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1、教师诵读古诗,(有条件的播放动画。)2、生自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语,借助字典或问老师、同学自主解决。(小组合作)3、师检查自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