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论文软件可靠性模型论文企业组织结构论文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网络模型设计摘要:通过分析大型工程项目组织结构的特点,建立项目组织结构网络模型。将管理职位,职位之间的权力关系,沟通需求等作为输入,并将这些要素量化,通过分析数据,输出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将组织结构的创建变成一种科学可见的程序。网络模型的建立,为项目组织结构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一个定量的平台。关键词: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网络模型创新1问题的提出西安建筑大学的赵长歌提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工程项目组织结构,其中之一是非线性,然而目前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在实际上为非线性的项目强加上了线性结构(如职能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纯项目型组织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非线性项目中信息流动和交流沟通将是一个麻烦问题。在线性结构中,我们寄希望于增加其开放度来试图解决强加于非线性项目中的界面问题,但如果能从根本上就采用非线性结构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本文用网络组织结构形式来提供一个非线性组织形式。比较传统的职能式、矩阵式、项目式和混合式四种组织结构,结合大型工程项目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网络式组织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几种组织结构都可以归结为网络结构,网络的节点不同,连接紧密程度互异。项目组织结构主要根据参与人员的权力与责任、成员之间的项目关系,成员与领导的汇报关系等来划分。将这些条件作为输入,网络结构模型作为输出,从而为研究项目组织结构的评价与选择问题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2建立网络式组织结构模型2.1组织结构建立的要求沟通的方式,权力与责任,部门的划分,这些就是以往三种主要组织结构形式划分的主要依据。职能式与矩阵式的关键区别就是权力与责任的不同。古尔德提出,对于较大的项目,部门式(职能式)结构仍不能满足要求。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必须是可靠和迅速的,在相关部门的工作层次间必须建立连接。当这些链接被要求用于扩展阶段时,如较大的项目,它们必须由项目经理进行规范和指导,这就演变出一种称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方式。由此我们可知,职能式向矩阵式演变的主要区别就是沟通方式。对今天的大多数组织而言,纵向沟通已经不够了,所以横向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是当前急需得到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组织可通过跨职能信息系统、不同部门管理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临时性任务小组、专职整合人员和团队等来取得横向联系。在本文所提出的组织结构模型中,横向沟通和权责问题得到鲜明体现。有人提出4种基本网络类型的描述:内部市场网络、纵向的市场网络、不同市场之间的网络和随机网络。结合大型工程项目的特点,随机网络结构的描述最符合要求:(1)具有高度的柔性,适用于多变的环境。(2)能够积累和利用充足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去完成单个组织无法完成的大型、复杂的任务。(3)网络型组织最适合于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需要组织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和适应性。(4)可以适应所有规模的组织,并且可以处理涉及到组织之间具有高度相互依赖性的复杂任务和问题。(5)适合那种强调组织专业化和创新的组织目标,对于那些有国际业务的组织也非常适合。2.2构建组织结构模型步骤一般而言,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应包括3方面内容:需要完成的工作活动、报告关系(也可称为权利与责任关系)、部门组合。组织结构必须为组织提供联结和协调组织要素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机制。根据上述描述,项目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步骤如下:(1)定义项目:描述项目目标,即所要求的主要输出;(2)确定实现目标的关键任务,并确定上级组织中负责这些任务的职能部门;陈海艳:在读硕士基金项目:基金申请人:陈英武;项目名称:基于可执行模型的体系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基金颁发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0971131)(3)安排关键任务的先后顺序,并将其分解为工作集合,根据工作分解确定所需职位;(4)确立管理职位的权利与责任;(5)确定为完成工作集合的项目子系统及子系统间的联系得出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方式;(6)列出项目的特点或假定,例如,要求的技术水平、项目规模和工期的长短,项目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涉及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可能出现的政策上的问题和其他任何有关事项,包括上级部门组织项目的经验;(7)根据以上考虑,并结合对各种组织形式特点的认识,设计出组织结构形式。2.3相关输入要素的定义本文所提出的网络结构模型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模型。输入:部门,职位,层级,联系度、权力分配。输出模型体现出:项目经理权限,资源利用率,项目沟通程度项目灵活性。在所设计的网络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中,定义:(1)部门。给每个部门定义一个编号,不妨定义为bi(i=1…),由此可得部门向量B;(2)职位。网络节点表示职位,节点编号定义为nj(j=1,2…得职位向量N;(3)层级。设定此组织结构的层次,层次编号为ci(i=1,2…)(层次由高到低,序号由小到大相对应),若nj属于ci则cij=1,否则为0,得层级分配矩阵C;(4)联系度。每个节点与其它节点(不同部门人员)的联系度矩阵L,其中lij(i=1,2…;j=1,2…)表示节点ni与节点nj之间的联系度,若为上下级关系lij=2(与效率和稳定性目标相关);若为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则定义为1/2;若为协调关系(与学习、创新和适应性相关),则定义为lij=1;若无联系则为0;(5)权力分配。节点的决策权向量Q,qi表示节点ni(i=1,2…的决策权力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其值,此处不妨定义为1个等级,总负责人(总裁)决策权力值为10,其余职位与其权力相比较,由此可得决策权向量Q;(6)跨度。每个节点的下级职位个数ki(i表示节点编号),得跨度向量K,ki的值可由联系度矩阵得出,判断节点ni的下级职务个数即得到。在组织结构图中,说明如下:(1)直线权力用由实线表示,协助权力由虚线表示如图所示(2)根据层级向量(由高层到低层)和部门向量依次取出节点若ni;再根据联系度矩阵L,取出向量Lij(j=1,2…),判断:lij不为0,则表示节点ni与节点nj有沟通协调能力;若为2,则表示节点纵向直线;若为1,则为横向虚线;若为0,则无连接线;(3)遍历所有节点,得组织结构图。3实例应用根据所建立的网络式组织结构的绘制方法与原理,结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实例,说明此模型的应用原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标为进水口、洞群、溢洪道工程标。其现场设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下设商务、合同、设备、安全质量、施工、技术、费用控制等部门。下面分析各职位的职责及与其他职位之间的关系。商务经理:主要负责人员的雇佣和管理,设备、材料的订购和运输,与银行有关的事务,外籍职员、家庭和当地劳务营地的运行和管理以及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的管理等。技术部:保存和管理施工图纸;在生产部门的配合下准备“施工方法说明”;准备合同进度计划并随工程进展不断更新;控制现场的施工进度并向工地经理汇报可能引起延误的各种不利因素。合同部:就工程条件的变化和变更向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负责索赔的日常管理及索赔文件的准备;负责工程计量和月支付;负责管理分包商。费用控制部:收集各部门、各施工项目每月的实际花费和成本,并与当月的实际收入和当月的原计划目标相比较,将比较结果递交现场经理和行政经理以总部,由高层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工地的成本与支出。设备部:负责现场所需设备的安装、运行;负责机械的修理和维护以及生产所需的水、电、气等生产系统的提供和运行等。施工部:分混凝土部和开挖部两部分,每个分部都是由分部负责人、办事员和相当数量的工人组成。特别工作组:在特大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合同问题或工程实践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较大差距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临时采用的一种特殊机构,类似项目经理。分析这些部门及其职责和相互关系,得出:(1)职位向量:其中:n1[项目经理];n2[项目副经理];n3[项目经理顾问];n4[商业管理顾问];n5[商业管理机构];n6[北京办事处];n7[质量部];n8[安全部];n9[施工部];n10[设备部];n11[技术部];n12[合同部];n13[费用控制];n14[特别工作组](2)层级矩阵:(其中列表示节点,行表示层次);(3)决策权向量:(4)联系度矩阵:(5)跨度向量:由此可得二标承包商现场组织结构图1。4总结与展望通过网络式组织结构模型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更为清晰的表现出项目各职位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原有的直线职能型组织,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的改变各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增加沟通交流,减少因信息沟通不足产生的成本消耗。这种组织结构模型的优点体现在:(1)区别与以往通过定性比较来选择各种组织结构的方式,改而将将组织结构统一为一种模型,为将来组织结构评价与选择提供一种清晰的思路,从而增强说服力;(2)将组织结构定义为一种多输入输出模型,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组织结构又有所不同,在不同阶段只需根据资源、权力及职位的改变而改变输入参数,就可得出不同的组织结构,为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方便;(3)适应性强,环境改变,只需改变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联系即可;(4)简单易懂,去掉繁杂的关系分析,改变某个参数就可输出组织结构图,整个组织关系就一目了然。关于用计算机处理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孙延海曾探讨了一个用工作流构建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所以借助计算机处理项目管理问题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此文创新点:1.区别于以往线性组织结构,提出一种非线性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结构。2.将组织结构的构建以一种建模的方式提出,将输入要素量化,增加组织结构建立过程的科学性,可见性。当然,这种网络式组织结构模型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将实际情况简化,实际项目的组织结构输入要素更加复杂,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项目管理理论的成熟,网络式组织结构理论将更加完善,应用更加广泛。参考文献:[1]FrederickE.GouldandNancyE.Joyce.工程项目管理(第2版)(孟宪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R.Achrol.ChangesintheTheoryof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inMarketing:TowardaNetworkParadigm.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72-74.[3]托马斯.卡明斯,克里斯托弗.沃里.组织发展与变革(第七版)(李剑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王卓甫,杨高升.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案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5]孙延海等,基于CMM和工作流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