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文化演进历程LOGO人类生活早期,旅游属于劳作性质的旅行活动。生活在原始生态环境中的先民,在其周围的资源不足取用时,便开始向大自然的纵深处前进。这样,采集、渔猎、游牧、交换、迁徙等原始的旅游活动便产生了,远行和登临这些旅游的基本的空间逾越方式也随之出现。以劳作为主的旅行使先民突破了聚居的生活定势,自然引发了休闲性的旅游行为。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早期的旅游中介体应运而生;为了规范旅游行为,旅游制度和法规也同时形成。于是旅游文化各个环节及层面的诸多事象便出现。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在旅游活动中的创造过程,也反映了旅游主体在旅游中的人格塑造过程。LOGO一、旅游文化的形成期——秦汉1.先秦——由神本走向人本旅游文化皇帝巡游:当黄帝政权稳固,被尊为黄帝时,就开始“旁行天下”了。为此,他发明了舟车,使旅行更为方便。安徽的黔山因黄帝的游玩驻留而被称为“黄山”。尧去西方拜见西王母,此后到西方拜见西王母成为了华夏帝王的西游情结,只要有可能都要做昆仑游。舜“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湘妃竹。夏朝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黄帝,整天耽于游猎。继位两年后的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旬不归,且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权。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ó)。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周朝开始,“巡狩”成为一种制度。周代昭王姬瑕及其子穆王姬满,其孙历王姬胡、历王儿子姬静都是旅游爱好者。游学----孔子携弟子游学。有着高尚文化情操的、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与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人,在审视大自然的过程中,不忘寻觅大好河山中蕴藏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山水比德说)。寓教于游。LOGO《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周王游行记》。作者不详。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天子禁卫军)﹐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的神话故事。其中的宗周,经学者研究,认为是指镐京(今陕西西安);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镐京出发,穿越今甘肃﹑抵达青海(西王母之邦)。周穆王姬满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动。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早的游记。六卷《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的西方远游,自西安,北上,抵包头,过贺兰山,穿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LOGO山水比德说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精神,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反映了儒家重人伦的色彩,自然的美要经过“人化”之后,要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上的德,才具有美的价值。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山水比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山水比德说为旅游活动在人生中的崇高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由孔子所总结的欣赏自然美的传统,代代相续,流传至今。欣赏,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构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孔子这种比德论的山水审美观虽然还没有在纯粹意义上达到山水审美的超然境界,但对后世的影响却连绵不绝。LOGO2.秦汉时代的壮游(1)旅游者的广泛性大为增强:皇帝巡游:秦始皇继承周朝的“巡狩”制度,使巡游天下成为他在位12年中耗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件国家大事。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共巡游30次。——开辟了许多道路,为旅游设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立石刻碑,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提升了巡游地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访古思幽旅游的基础。张骞,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历时12年,达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第二次大到中亚。为丝绸之路做好铺垫。班超,投笔从戎,为恢复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受汉明帝之命,率36名随从出使西域,袭击匈奴使者100多人,经过30余年的努力消除匈奴的干扰,挫败匈奴对南道各国的控制,使之尽归于汉,重新恢复丝绸之路。商贸旅行:丝绸之路。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人使用。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平民旅游;春游和秋游。LOGO(2)旅游的设施大为发展——道路和旅馆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空前庞大的帝国,保证皇权能及时触及每一个角落,秦始皇先自己西北试游一次,发现交通阻赛,原六国道路各不相接,大小不一,关隘重重。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天下“车同轨”,一方面拆除各处的关隘险阻,修筑道路,不惜倾全国之力,先后以咸阳为中心,修“驰道”两条,一条向东直达黄海边,一条向西直达东海边。路的质量标准极高(路宽70米,中间为御道,两边为人行道,道编植树,每5公里设一亭,食宿邮传设施皆配套建成)。后又从咸阳向西北到九原(今包头)修“直道”,全程约1400公里。在通往西南的方向上修有“五尺道”,抵达云南曲靖。南向则于岭南修“新道”四条。除了道路,还修了“灵渠”水路,沟通长江水系和漓江水系。(3)旅游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除旅游文学外,山光水色,市井风貌、民间风俗和异域奇闻都在散文诗歌中有所表现。总之,秦汉旅游文化呈现出一种特别宏阔的气势,极尽多元开放之特色。LOGO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大致相当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旅游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旅游史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贵族恣游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文官宦游阶段。LOGO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贵族恣游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灾害频仍,帝王的权威受到世家大族挑战,巡游活动几乎停止,即使平时的近游也受到约束。与此相反,手握重权的世家大族则狂达恣肆,他们的恣意旅游成为时代特征,并出现了旅游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其时,儒、道、佛思想并行不悖,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独善其身”、退隐山林的观念,道家狂达逍遥、回归自然和养生成仙的思想,佛教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观览方法,风行士大夫间,合奏成洒脱玄远、恣意纵情的旅游主题,使中国稳健内敛的旅游风尚在上层社会发生一定的变异。LOGO贵族恣游的形式和花样繁多,有谈游、评游、咏游、啸游、优游、纵游等。谈游,是贵族子弟三五成群,或访寺庙,或游山林,一边旅游一边清谈。评游与谈游不同,它是一种边旅游边对旅游对象做直接评论和议论的游玩形式。贵族们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在旅游时能较准确地表达对旅游对象的感受。评游是较早的旅游审美活动,它已摆脱了谈游的玄远与虚渺,而开始直接对旅游对象进行议论和评价。咏游,是贵族边游边咏,触景生情。啸游,是边旅游边长啸,渲泄情绪。魏晋贵族崇信自然,不拘礼数,旅游途中,性之所至,则啸鸣不已,呐喊宣泄.此亦其人性情率真处。《啸赋》将魏晋贵族啸游时的情态描绘毕致。登高临谷,面对群山,一声长啸,引起千谷回响,此情此景,确能抒泄情绪,令人忘机。优游是悠哉游哉的漫游,是魏晋时期最能显现贵族们玄远镇定风度的一种形式。做到形式上的优游容易,做到内心的优游则难。内心的优游,往往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更能得到映衬。纵游即纵情旅游,孙公承“性好山水”,到郊县任职后,“纵意游肆,名阜胜川,靡不历览”。贵族纵情恣意地旅游把旅游的娱乐性和享受性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LOGO观沧海---曹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LOGO二、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所以魏晋南北朝是旅游文化的勃兴期。其主要标志是:(1)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情趣的提高;——儒家的山水比德说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的线条、形体、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而以形媚道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澄怀”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应该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应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排除一切杂念;“味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一种审美手段,即观察形象、感受形象、鉴赏形象、描募形象,“味象”的境界的高低是与澄怀的素质修养有直接关系的。LOGO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专论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为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明确提出了“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等重要的美学观点,并且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扩展到山水画中作了深刻的论述。自然山水是形中寓神,宗炳的“以形媚道”的核心在于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而这种有形的自然美是来源于无形的“自然之道”。LOGO(2)玄游、仙游、释游新型旅游的兴起玄游:追求在山水之中寻求哲理。玄,本来是指道家精深奥妙的哲理。语出《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人们把魏晋时郭象等人倡导的以老庄思想为本的哲学称之为玄学。玄学论有无,主清净,重自然,强调万物一体,师友造化。当时的文人,不管出身势族或寒门,皆漠视俗务,清谈玄虚,适意自然,钟情山水,形成了一种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览山水的风尚,这种旅游就称为玄游。玄游实际上成了一些人逃避现实的借口,在政治失意、精神空虚、思想痛苦之中,转向自然山水去抒发感情,寻找平衡,与田园郊野为友,并从中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性情,成天讲潇洒,标榜清高(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以参政为俗,以随俗为耻。玄游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由于当权的司马家族党同伐异,弄得正直的官吏和读书人朝不保夕,处境十分险恶,他们思慕老庄,研究玄学,日以玄谈为荣,以玄游为尚,以山水为友。《世说新语》记载,名闻遐迩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淘等,年轻时相见恨晚,常常千里相聚会,联诀出游,于碧绿幽静竹林里肆意酣畅,热衷玄谈。玄游,山水已不仅是一种物质,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由,一种精神,一种适宜适性的格调,以游历山水吟诗、作画、悟道为名,去寻求自由、潇洒、清雅、脱俗,开始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