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孙启耀(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ReviewoftheLanguage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tisationbothatHomeandAbroadAbstract: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language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tisationbothatforeignanddomesticworld,whichhavebeenreorganizedinthispaper.Amongtheachievements,theresearchesonlanguagesubjectivitybyBenveniste,Lyons,LangackerandTraugottaretypicalwithdifferentdefinitionsaboutthelanguagesubjectivityanddifferentresearchperspectives.Theresearchonlanguagesubjectivityathomefallsintotwocategories:theoreticalandpracticalwithlatterasthefocus.Also,thetheoreticalresearchcentersontheevaluationofthetheoriesandthepracticalresearchincludesthestudyonsubjectivediscourselogoandthediscourseapplicationindifferentregisters.Finally,theprospectaboutthefutureresearchareaofthelanguagesubjectivityhasbeenmadeinthispaper.Keywords:subjectivity,discourselogo,discourseapplication1.引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语言的主观性全面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认知语言学认为,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刘瑾,2009)。2.国外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2.1Benveniste的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的探讨被语言学界作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开端。在Benveniste看来,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的”(1958/1971:224)。这里,Benveniste将“主观性”视为说话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Benveniste认为,最为明显的主观性表象就是人称代词“I”。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如Ithink,Ipresume和Iconclude)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冯光武,2006)。这种主观性并非是由行为动词而是由与之相连的人称代词“I”体现出来的。如“Isuppose”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现的就是一种主观行为,而“Shesuppose”体现的则是一种客观陈述。22.2Lyons的研究继Benveniste之后,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阐述。由于其对主观性的定义较为具体,而且与当前主观性的主要研究角度(视角、情感和认识)相契合,因此他的观点目前在国内语言学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认可。他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977:739)。随着研究的深入,Lyons在不同时期对主观性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当说话人说出一段话时,他同时也对这段话进行评论,并且表明他对所说内容的态度。这一主观性概念是极其重要的⋯⋯”(Lyons1977:739);“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自然语言结构和其常规手段表达自我及说话人态度、信念的方式。”(Lyons1982:102);“主观性指的是意识(认知、情感和感知)主体或行为主体(施事者)的属性(或系列属性)。它表示的是笛卡尔所称之为‘思想实体’的属性,即一些人所说的自己或自我的属性”(Lyons1995:337)。可以看出,Lyons对语言的主观性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的模糊的概念意识到后来较为明晰的定位,最终上升到认知和哲学的理论高度,透过现象看到了主观性的本质特征。2.3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Langacker从共时的角度,以认知来探究语言的主观性,并将其纳入认知语法理论体系,而Traugott则以历时的视角,通过考证语义变化过程来观察语义变化的主观化倾向。2.3.1Langacker的共时研究Langacker认为主观性是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中事物的某些关系从客观轴调到了主观轴。在Langacker看来,观察者(说话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对称性,最大程度体现这种不对称性的是“最优观察设置”(optimalviewingarrangement)(1990:316)。具体地说,当一个实体作为隐藏的概念主体处于“台下”(offstage)时,对这个实体的识解带有最大程度的主观性,但是,当它作为被观察的概念客体显露于“台上”(onstage)时,对它的识解则带有最大程度的客观性(Langacker1999;2006)。下图即为Langacker(2006:19)所标示的基本观察设置:注:“maximalscopeofconception”指“最大概念域”;“focusedobjectofconception(profile)指“被识解客体(侧体)”;“onstageregion(immediatescope)”指“台上(临近域)”;“apprehension/construalbyS”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识解”;“subjectofconception(speaker/hearer)指”“概念化主体(说话人/听话人)”Langacker用“眼镜”对主观性做了形象的比喻。当我们摘下眼镜放在手里观察时,它只是被观察的客观事物,不是观察的工具,我们对它的认识完全是客观的。但是当我们戴上眼镜并借助它去观察另一事物时,对它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的了,因为此时的眼镜不是被感3知的对象,而是感知主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概念主体处于感知域之外,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被识解客体,则其识解过程体现最大程度的主观性。如果概念主体被放到了感知域之内,其注意力就会部分分散到概念主体本身,则其识解过程体现最大程度的客观性。因此,他认为,一个表达式的语义既非主观也非客观,主客观只是这个表达式中具体成分被识解的方式。Langacker(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298;2006:17-40)认为,主观识解成分与客观识解成分同时存在于表达式的语义当中,当客观识解成分消褪时,主观识解成分便会显露出来,主观化最好被看作是一种语义淡化。2.3.2Traugott的历时研究Traugott关注的是主观化的演变过程,即语言中表达主观性的语法结构或形式是如何通过演变而逐步形成的,话语意义是如何“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主观信念和态度”(Traugott1989:31),并将语言的主观性研究融进了她的语法化理论(granunaticalization)。语法化是“一个词语从词汇语素变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概念意义弱化甚至消失,最终成为一个抽象的语法标记,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冯光武,29)。Traugott和Dasher认为,早期语法化中的语义变化是单向性的,意义是沿着从“命题性的”(propositional)到“表达性的”(expressive)的路线发展的(2002:94),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越来越主观化了。从会话含义到规约含义再到语义意义的过程是语义变化的典型轨迹,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主观意义。在她看来,主观化并不是沿着一个方面进行,而是表现在以下互相联系的多个方面:命题功能言谈功能客观意义主观意义非认识情态认识情态非句子主语句子主语句子主语言者主语自由形式黏着形式Langacker和Traugott从不同取向对主观性和主观化进行了研究。虽然二者对主观性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正是由于二者思维的激烈碰撞,才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性质和特点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有助于将来在该领域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3.国内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国内关于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主观性的理论研究和主观性的现象研究。而且,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这说明,国内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话语的使用现象上,还未能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具体而言,语言的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沈家煊,2001;刘瑾,2009;高莉、文旭,2012等)为主,此外还包括主观化的模式(徐李洁2008等)、汉语语言的主观性(张黎,2007等)等方面的研究;语言的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研究和不同语域下的语言使用现象的主观性研究。3.1主观性的理论研究刘瑾(2009)分别对Benveniste,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以及Verhagen关于主观性的定义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学者对主观性的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而且,由于学界缺少明确区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一致标准,因此对语言的主观性需要从“程度”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观点与Langacker将语言的主客观理解为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沈家煊(2001)对国内主观性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的情感(affect)、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modality)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以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的历时研究取向和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的共时研究取向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互相依赖、互相促进”(275),而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维度。高莉、文旭(2012)从共时与历时、4二元与三元对立视角对主观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并主张借助语料库对主观性进行实证研究,这样才能使“主观性”这一“主观”的概念更加“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